書展 遇見閱讀魅力

周慧珠 |2009.02.15
1400觀看次
字級



日前落幕的國際書展,參觀人次逐日遽增,從二月六日七萬五千人次,到九日已有五十萬人次,真是與展場外的燈節活動熱鬧成片了。

我穿梭在人群書海中,追逐著一場場閱讀的饗宴,佛光山住持心培和尚分享新作《佛七講話》並唱頌佛曲詩偈、泰國比丘伐札梅諦陪著大家閱讀自己的「生氣情緒」、文建會主委黃碧端主持的「文學紀遊.故鄉訪勝」-閱讀與地景座談會、史景遷與金安平「談變局中的儒家知識份子」等等,讓整個書展增加相當的「重量」。尤其在「閱讀與地景座談會」及「「談變局中的儒家知識份子」」看見許多青春學子竟席地而坐,凝神聽講、甚至舉手發問,彷彿看見「閱讀」的氛圍正在發酵,閱讀種子在春來時節已經綻露青白色芽尖。

書展閱讀現場-聞思修{1}

心培和尚 詩偈唱頌傳法喜

二○○九國際書展期間,六日晚間六時於一館活動一區,傳出了清涼悅耳的佛曲唱頌音聲,正是佛光山住持心培和尚和大家分享他的新作《佛七講話》。樂音中,間或傳出心培和尚針對淨土法門與持頌佛號方法與功德所做的開釋,現場坐滿老中青,場外還有甚多佇足傾廳的書展觀眾。

佛光山住持心培和尚最近推出新作《佛七講話》系列,《佛是甚麼》和《如何念佛》,隨書附贈電子書和念佛光碟;另外《無書願》和《念彌陀》則只是光碟(CD)。

為了能夠錄製出最自然的偈頌,心培和尚特地到馬來西亞的大馬,與佛曲製作才女黃慧音合作。在接觸和溝通後,心培和尚只用兩天時間,就灌錄了三十八首偈頌,每首都是八句,每句七個字。

心培和尚表示,自己並沒有受過寫詩的訓練,只是依修學過程中內心自然湧現的感受寫下偈頌,文字淺白,音律是以佛門古調作即興的抒情。

香海文化執行長蔡孟樺指出,試聽心培和尚灌錄好的作品之時,許多人都大受感動,甚至有幾個青年感動得大哭。

「他的生活已融入佛法,他只是很自然的唱,可是在場的人卻被感動了。」蔡孟樺表示:「有次趁開會的空檔,和尚拿起他自己的詩偈來唸,我覺得很好聽,就叫他唱一唱,他也即興哼出一些調子來,於是我開始邀請他出專輯。」

書展閱讀現場-聞思修{2}

伐札梅諦 生氣念頭當斷除

「我們必須提出質疑,為何經過千萬年的進化,自己和全世界人類仍舊如此殘暴無情、充滿破壞力?為何總是永無止盡地彼此爭戰?」

泰國伐札梅諦比丘就其在台灣唯一的中譯作品《不生氣的生活》,在國際書展進行講座。伐札梅諦比丘說,我們應該學習斷除生氣的念頭。

生氣時,或發怒,或聲音變尖,臉色漲紅,或親人反目、口出惡言,甚至開車衝出去就永不回了,甚至殺人。德國希特勒音發怒而殺了許多猶太人,日本的南京大屠殺,恐怖份子因為對美國生氣而發生九一一事變。世界上最強的武器是核子武器,但核武遠遠比不上人的憤怒;如果人不憤怒就不需要武器;當怒氣爆發時武器就是用來殺人的工具了。因此,最嚴重的武器在內心,是生氣、怒氣。

你最近一次生氣是什麼時候?生氣維持多久?

伐札梅諦比丘要求大家閉目、挺胸,專注觀想世界聖地或知名人物的臉,讓自己心遊世界,內心包容世界,練習斷除生氣的念頭。伐札梅諦比丘幽默的說,如果想要永遠青春,就要經常如此練習,每個人都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歡自己,希望自己有內在清靜的心。

先認識脾氣,之後會知道生氣來了,如蛇要咬人了,臉紅、聲沙啞,眼珠子彷彿要跳出來,甚至呼吸急促,身體好像要爆炸了…所以要學習能夠控制自己的心,不要爆發怒氣,否則「怒氣」這條蛇或狗就要傷到你了。

察覺自己的生氣,接下來要學習管理:

1.告訴自己已經生氣了。

2.應該離開現場,否則會更生氣。

3.這時候不要作任何決定,包括簽約等等,容易有錯誤的決定。

4.要閉上嘴巴,這時必然口出惡言,可能露出自己粗暴的面目傷害最親愛的人。

別忘了講話是一種能量工具,可以改變水流的方向,可以移動整座山。

在短短的四十分鐘內,與會大眾藉著聽聞初步認識了「生氣」,同時隨著比丘探索自己內心,並學習掌握「生氣」的方法。

書展閱讀現場-文史

史景遷.金安平

談變局中的儒家知識份子

主持:楊澤

講者:

史景遷-《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作者

金安平-《孔子—喧囂時代的孤獨哲人》作者

史景遷的中文名隱含「景」仰太「史」公司馬「遷」之意。一九三六年生於英國,曾於劍橋大學專攻英國史,後獲獎學金負笈耶魯大學研究中國史,並遠赴澳洲拜明清史專家房兆楹為師,奠下明清史研究的基礎。他的博士論文便是「曹寅與康熙皇帝:奴隸與主人」,史景遷還為此書在一九六三年首次訪台灣、赴故宮察看清史檔案。

最近,史景遷與金安平夫婦不約而同選擇了變局中的儒家知識份子作為最新的寫作題材。孔子的時代正好是春秋魯國的混亂時期,君臣關係曖昧不明,教育由貴族世家的權柄普及到一般平民,社會經濟上更是士商階級扭轉的歷史轉折點。

同樣是變動時代的背景,史景遷將張岱從文學藝術的領域中萃取出他在動亂時代的歷史定位。張岱在龍山度過童年生活,在明朝滅亡後又回到龍山。他從浮華世界中繁華落盡,與族人重返龍山展開儉樸的生活,並開始致力於撰寫明史。

二月六日下午,在台北國際書展一館主題廣場,耶魯大學Strling歷史講座教授史景遷(Jonathan Spence)與夫人耶魯大學歷史系教授金安平,對談「孔子與張岱—變局中的儒家知識分子」,史教授開場前聲明,對談並沒有經過事先排練,完全就各人閱讀對方的著作後,現場向對方提出自己的疑問。讀者可以說是經驗一場學者夫妻的學術性對談。

史問金:如何取得天道?

史景遷教授詢問金安平教授,其著作中對於孔子的自述,作為一個哲學家、思想家與作家,如何取得所謂的天道?孔子周遊列國十三年,十三年艱辛的日子對於孔子思想的影響?清朝乾嘉學者對孔子學術的解釋,是否能幫助理解孔子學說?以及出土的先秦竹簡文物中與孔子相關的考據、孔子的思想對於中國傳統科舉的正面影響與負面影響?

金教授認為,先秦諸子大多數均是為學與為人並進,尤其是孟子、荀子與莊子均是兩者合一,循序漸進即可取得所謂的「天道」。孔子因為十三年的周遊列國,與學生們有更多的時間相處,如同西方的亞里斯多德等哲人,苦難的日子能夠悟出至理;清朝乾嘉學派的學者專長在考証,這些成果能夠讓我們重新建構當時孔子身處的世界;先秦的竹簡中,發現了完整的孔子言論,讓考證工作更加方便;至於以孔子學說作為科舉考試科目,金教授認為利弊取決於個人。

金問史:遇「史闕」將如何?

金安平教授則是針對史景遷教授著作中,明代散文大家張岱,面對明朝滅亡以後,相對於其他文人一心求死,他則是轉而從事明史編撰的心情;以及《史闕》對於歷史研究的影響,提出一系列的質疑。史教授認為張岱對於修史有著使命感,才會明朝滅亡以後帶領家人返鄉著史。

張岱曾著「史闕(歷史的缺文)」。史景遷以擅說故事在史界獨樹一格,在他精彩完整的歷史故事中,似乎看不到「史闕」問題。金安平問史景遷,爬梳史料時遇「史闕」怎麼辦?

史景遷以「天文學家」妙喻「史學家」。他說,史闕就像月蝕,遇到月蝕時,一般人驚慌走避,天文學家卻會鎮靜分析原因,「只要你有足夠的知識和想像力,你就可以看到月亮的全貌。」

在中國吹起論語熱、在世界各地開設孔子學院、企圖以推廣孔子思想塑造「中國和平崛起」形象之際,金安平卻希冀破除孔子的「神格化」,讓他以「人」的身份重返現代。

張岱是明末散文大家,晚年致力修明史,史作「石匱書」卻要到上世紀末才在中國出版。《前朝夢憶》史景遷以「熱愛歷史的文人」為角度,為張岱重寫一部半浮華半蒼涼的傳記。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