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班上,每個孩子都很喜歡發言,往往出一個問題,就搶著大喊:「我我我,老師叫我!」沒被叫到的,就會不高興地說:「老師不公平,都不叫我……」聽到這樣的話,我會請大喊不公平的小朋友,親自上台主持。
我坐在台下,變成一個學生,看他怎麼點那些舉手的人;我更想看他聽見同學大喊不公平時,怎麼處理。那節下課,他悶悶不樂地坐在位置上,對每個同學都不理不睬,我問他怎麼了,他說,同學都罵他偏心,只點幾位同學發言。我反問他,那你覺得老師在台上被同學大喊不公平時的感覺是怎樣?
下一堂課,我告訴孩子,什麼叫「體驗」。我讓孩子明瞭,當你要去說別人的時候,請你有過同樣的經驗,才有權利說別人,你也才能用同樣的感受去了解對方。有了這種讓同學主持的經驗後,孩子較少「罵」我或同學不公平了!洪蘭教授說:「生命教育是用驗的,是考試考不出來的」只有真的體會過、親手做過,才會深刻領悟,並且產生同理心。
西方有一個理論,稱為「對位式閱讀」,就是把自己當成書中的主角,設想在當下,怎麼應對進退,這個理論延伸出來的思維就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來「讀人」,體驗人的感受。國外有許多的冒險課程、獵人課程,台灣也有童軍課程,其實就是培養從做中體會生活的方式。
在校園中,也常看到體驗課程:讓孩子抱著一顆球,體會媽媽懷孕時的辛苦;請學生親自到廚房走一遭,體會廚工在鍋爐旁的辛勞;讓學生戴上眼罩走路,體會盲人的不便。有了這些生活體驗,我們才能有更寬容的心,來看待周遭的人事物。
自然課程中有許多實驗,就是讓學生能夠從實際動手學習中,看到結果,而非單純地背誦答案。面對一年級新生,我們要實際帶領他們走一遍校園,目的就是藉由行動與用眼觀察,知道校園的處室何在,這比實際給他一張地圖,或是在課堂告知「合作社東棟一樓,從右邊數來第二間」來得清楚。體驗不是紙筆測驗能考出來的,也不是正式課程中所安排的,它必須透過身體力行,反省思考才能達成。
「說十次不如做一次」,這句話傳遞給我們的價值就是「體驗學習」。沒有親手做過,只會紙上談兵、說風涼話的人,是不值得與他共談的。你會發現,「談何容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