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九八二年,成為全國第一位獲得打擊樂學位的專業人士,學成歸國的朱宗慶,多年來一直不遺餘力地推廣擊樂,從成立朱團、建立擊樂教學系統,擔任兩廳院的主任、促成其行政法人化,到現在擔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校長,朱宗慶一直秉持同樣的熱情,並且不斷精進自己的管理能力,希望將他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也同樣在教學系統之間,帶給每個學習擊樂的同仁,擁有豐富、快樂並且充滿熱情與深度的感受,讓每個同學也能藉由自己學習的歷程、經驗,再將擊樂推廣地更遠、更深。
拓展未來的可能
聊起傳承,朱宗慶提到,他和學生之間的關係向來不只是師徒,更是朋友、家人、同事的關係。朱宗慶教學的時候是很嚴格的,甚至也很會罵人,而同時他也讓學生們親身去體會「未來的可能性」。 (圖片提供/朱宗慶打擊樂團)
朱宗慶說,他會給學生一些難題,並且他也會帶著他們嘗試去完成,當每次提出的提案,多數都一一被實現了,漸漸地,學生們也就認為這個老師是值得信賴的,那麼他們也就自身了解到如何去拓展自己的「未來」。
「這就像之前珮菁在管絃樂團,學校都認為,只要有木琴找珮菁就安穩了,可是我就跟他們說,我們現在是在教學,如果都是珮菁一個人打,那她不會進步,別的孩子也喪失機會,最後就是所有的機會都被埋沒了。」
朱宗慶當時也對吳珮菁提過,希望她不只是在學校成為最好,更可以將眼光放在全國,甚至將來是全球。這就是一種對未來的肯定,做好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然後相信自己還能夠做得更好!這也是朱宗慶無論是在帶朱團,或是他的學生們現在教導再下一代的徒生們,都一直將傳達著這樣的概念。
比失敗更可怕 是不去「嘗試」
不過朱宗慶也曾經擔心,讓學生們習慣依賴他一起面對難題,會影響他們自立,朱宗慶經常鼓勵學生要盡快自主,要求他們要慣於「嘗試」。朱宗慶認為,失敗並不可怕,但是不去做就永遠無法完成。即使如此,朱宗慶在幫學生們出課題的時候,同時很重視時機點和確切性:
「吳珮菁在大二的時候,曾經有北伊利諾大學音樂學院院長及老師,在周末時聽見吳珮菁練琴的聲音,驚艷之餘,他們向吳珮菁提出海外求學的建議。吳珮菁說,她當時確實心動,於是找老師商量,而朱宗慶當時卻勸吳珮菁留在國內完成學業,他認為當時吳珮菁在國內備受重視,比起到國外當第二、第三,在國內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更為重要,同時她的大學學業尚未完成。」
訂立希望 達成目標
朱宗慶在吳珮菁升上大五之際,反而開始積極鼓勵她出國,當時吳珮菁心繫朱團,希望在畢業之後能更加投入朱團的工作,當時頗為抗拒離開台灣,朱宗慶對吳珮菁提到,「你要不要在畢業之後就趕快出國,然後盡速回來?」雖然朱宗慶積極推動,吳珮菁還是將入學申請推延到畢業前夕才遞交北伊利諾。
或許正因為她一心希望回台灣,不願脫離團隊太久,吳珮菁竟僅僅以九個月之速,一舉拿到碩士學位!此時,吳珮菁立刻向老師提出回台的想法,朱宗慶再次希望她能好好運用向朱團請假的兩年時間,多學習一些再回來,就提議她可以再去攻讀一個碩士學位。
而同時,在美國參加年會的吳珮菁,卻有了機會進入西維吉尼亞大學攻讀博士,就這樣,吳珮菁接二連三完成了眾多旁人看來不可思議的任務,正如他們看朱老師總是很神奇地跨越種種困難,完成屬於朱宗慶給自己的課題一樣,有著令人折服的魅力!
一代傳一代,如今吳珮菁以及朱團幾位團員,大家也都早已從學徒身分,成為了老師的角色,吳珮菁說,現在看學生,常常就覺得像在看自己一樣,同時更能理解和體會老師曾經對他們付出的用心,如今吳珮菁繼續跟隨朱宗慶的腳步,加上吳氏配方,相信新生代的擊樂人,會幻化出更精彩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