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腳步繼續向前,個人與政府仍要面對由前一年延續而來的種種困境與挑戰。而「教育」與「學習」是在混亂與變動的世界中,人人最需要的基本生存武器,尤其是對成長中的下一代,政府必須以更大的投資與更周全的計畫,培養具有應變及生存能力的人才。
勞委會最新的就業薪資統計,大學生二萬六千四百七十四元、研究所以上三萬一千三百六十三元,分別比兩年前減少百分之零點八五及百分之零點六五;研究所更是五年來首度出現負成長。主因在於企業主面對經濟不景氣,減少用人,對沒有經驗的新鮮人衝擊最大。
前年,十八分進大學不稀奇,去年竟然發生七點九分也能進大學的事實;大學校長出國開會,面對國外學者的詢問,尷尬得抬不起頭來。七點九分進大學反映的警訊,不只是單一學生或大學的個案而已,而是整體高等教育亮起紅燈,再與上述企業用人趨勢結合來看,更反映了我國高等教育的質應提升,而量應緊縮的必要。
經濟景氣面臨的嚴峻考驗,三年內還看不到大幅好轉的跡象,而國內大學數目太多、培育的學生品質不符就業市場需要,早就是問題,七點九分進大學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但社會批評多年,教育主管單位對不佳大學的退場機制,始終提不出有效的方案;甚至在二○○八年最後一天發表的高教評鑑,連被認為研究重鎮的清大都成為表現差的國立大學!
大學成立浮濫,不但是浪費國家教育資源,更不道德的影響是,父母花了辛苦賺來的錢,把子女送進無法提供相對教學品質的學校,對父母與子女是雙重的傷害!當這些不具備大學生基本能力的學子畢業後,又會形成社會問題,問題環環相扣,接踵而至。
高等教育是否應該配合經濟發展、成為「職前訓練」場所,一直有爭議。但我們要指出,大學固然不是教學生「職場技能」的場所,但大學教育除了培養高尚的品格外,要能讓學生具備觀察、分析、歸納能力,並能提出有效應變方法,更要灌輸學生終生學習的觀念,如此才能在動盪、巨變的世局中,隨時調整自我定位、學習必要的生存技能,也才能貢獻個人力量於社會人群。
此外,不只是大學教育品質亟待整頓,國中生受教權的城鄉也更具體化。負責國中基測的台灣師範大學心測中心統計發現,去年國中基測成績五科總平均量尺分數,社經地位差異達到五十四點二九分,城鄉差距(都市化程度)則為三十九點八八分,是五年來新高。
參加國中基測的學生,主要目的在進大學,攀爬傳統升學階梯。但在多元化的社會,政府有必要讓學生和家長了解,進入技職教育體系也是人生另一個選擇。前提是,政府要能提供充分的入學資訊與管道,以及不斷改善技職體系教學品質。
大學指考與國中基測是評量我國學生學習成效的兩個重要指標,如今雙雙出現令人憂心的現象,教育主管單位必須迅速應變,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不能再怠惰忽視。(系列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