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中的病友鄭榮洲老師要出新書了,他不愧是學術界人士,自己病成那般樣子,還沒忘情專題研究。
《人間有愛》這本書包括五部分:自殺、墮胎、死刑存廢和安樂死,最後是病前舊作。
鄭老師說:逆境乃人生的常態,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老子提醒世人,剛則摧;老子認為,正確的人生態度應該是:上善若水,柔弱勝剛強,所以應該以柔克剛,處下不爭,道法自然,因為天之道損有餘以補不足,高者抑之,下者舉之。
道家也主張:盡人事聽天命,要正視且接受死亡,當遭遇逆境時,才能隨遇而安、逆來順受、泰然自若,才能豁達開朗、瀟灑自在,才能看得開放得下,不至於走上自絕之路;唯其如此,情緒不會大起大落,畢竟大喜大悲既傷身又傷神,應該避免。
講起屈原,國人大概不陌生,屈原由於不滿當時的朝綱敗壞、是非不分、黑白混淆、奸臣當道、君王昏庸、民間困窘。屈原壯志未酬,憤而投江。兩岸人民睹狀動員,年輕力壯划船尋覓。婦道人家就地取材,用大片竹葉包飯,拋進江去餵魚,意思就是說,魚吃飽了,免得再傷害屈原的身體,這也是端午節,紀念屈原龍舟競渡、吃粽子的根源。因為屈原是詩人,後人也把端午視為詩人節。
鄭老師認為,若屈原生前遇到優秀的心理諮商師,幫助他舒解積壓已久的情緒,不再那麼悲憤,輔導他轉念,也許自殺事件就不會發生,歷史也勢必改寫。更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屈原是像莊周或者陶淵明一樣的道家人物,服膺並且實踐道家的人生觀,一定不會走上自殺路。
宋朝大文豪蘇東坡,當官也曾經被罷黜且被下放,可是他並沒有因此憂憤成疾。個中原因想必並不單純。然而,可以肯定的是,禪宗思想救拔了他,佛教信仰在他身上發揮了關鍵的影響力。對大乘佛教徒而言,尤其是淨土宗的信眾,佛菩薩就是救苦救難的超越者,其地位相當於基督宗教的上帝,都是窮困者求救的對象。
弱勢人需要真誠的,出自內心的關懷,不是虛晃一招,掛在口頭上的愛,正如本書主編鐘丁茂說:人間到底有沒有愛,這是感受的問題,感受得到愛,就會覺得人間有愛,感受不到愛,就會覺得愛不在人間,如果愛是世界各宗教的共通教義,如果愛是普世價值,那麼就讓我們給別人更多愛的感受吧。(系列完) (劉學慧/整理 作者/陳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