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困對於像他這樣的奮鬥者來說,並不絕然是命運的不公平,而是具有「窮困」以外的其他意義;身世上的貴與賤、窮與富,也並不是衡量「幸福」與否的唯一指標;雖然身世上的貴與富可以是有利的競爭條件,但這種有利條件並非常態,也就是,這種條件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擁有的 ;所以對他而言,富裕、權貴、優勢利益,就「生命」此一課題來說,它們並不是核心價值。
在他小時候,家人們過的生活可以說是捉襟見肘、四壁蕭然,鮮少能夠吃到白米飯;最常吃到的就只有煮熟的蕃薯簽,偶爾能夠吃到稀飯已經是不錯的享受。有一次,難得吃到一碗白米飯,他卻不小心掉了一顆飯粒在桌上,潔白的它,在空無一物的桌上顯得那麼突出;看著那一顆飯粒,他幼小的心靈猶豫著,不知道是否應該用手中的筷子把它挾起來。在一旁的母親看出了他的為難之處,提供給他意見;她說:「如果你捨不得它,不妨把它挾起來吃,嚐嚐看一顆飯粒的滋味是如何的;以後小心一些,別再讓飯粒掉出碗外就好了。」
他知道母親那樣的建議為的是給他一次及時的正面的機會教育
;他聽從了她的意見,把它挾進嘴裡;當他刻意吃著那一顆飯粒時,感覺到它雖然微小,卻依然有它的彈性與飽滿度,也嚐到了它在唾液分解之後所釋放出來的淡淡的甜味;他知道,母親教他這樣做,為的就是要讓他懂得愛物惜福的道理。
於是他也得到了這樣的省悟:「一個人如果懂得一顆飯粒的價值,那麼,他當然就更能夠了解一碗白米飯的珍貴之處;有了這種紮實的體認,那麼他對於物資、錢財、工作也將會有更適切與正確的看法。從物資最小的一部分珍惜起,這樣做,並不是譁眾取寵之舉,而是把愛物惜福這一項美德來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