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現場】副刊推手 中副傳奇

郭士榛 |2008.10.25
2522觀看次
字級

孫如陵《副刊論》新書出版暨「談中央日報副刊與作家作品」座談會



「副刊,就如報紙的報屁股一般,但如何將報屁股編出特色,並成為報紙的重要版面,就要看編輯的功力」,這是前「中央日報副刊」主編孫如陵,曾經對他中副同仁說過的一句話,而孫如陵不但身體力行,主編「中副」達到這個目標,今年6月,92歲高齡的孫如陵更出版《副刊論──中央副刊實錄》一書,將其主編中央副刊的經驗,以及對副刊的理想與要求,如實傳承給後人。

十幾年前的副刊 仍顯新鮮

曾主編「中央日報副刊」數十餘載的資深作家孫如陵,為維護副刊水準,堅持投稿園地公開公平,使「中副」具極高文化性,並拔擢許多文人作家;更將副刊文章結集,發展為《中副選集》,再發展為《中副精選》,暢銷幾十年;每年舉辦春節聯歡茶會,讓副刊作者們齊聚聯絡交誼。孫如陵其人及中央副刊,對五○到八○年代的副刊及台灣文壇起了極大影響。

孫如陵經營副刊以「人情味」著稱,樹立不追求名家文稿、向大眾讀者敞開園地的獨特風格。同時,他也以退稿快速聞名。他選稿的標準,認為「文章的趣味」最重要:「一篇文章看到中途,我就開始猜結尾,如果被我猜中了,我就退稿!因為好的文章,應該像則有趣的謎語。」但他也強調,編輯不是作家的老師而是朋友,「只更動一兩個字而不是大改。」

《副刊論》收錄孫如陵多年來的文章,他自認「談的是幾十年前副刊的老問題,但今天來讀還有新鮮的氣味!」書中,他寫到直排或橫排、選稿與修稿過程,及如何做好剪貼等大小問題,展現當年「手工編輯」時代的副刊氛圍。

副刊是文化產品 要能賣錢

當年,中央副刊引領風騷,而今,中央日報已於2006年停刊實體報,轉為網路發行。因此面對平面媒體式微,副刊的地位遠不如前,他對現代的副刊編輯提出八字箴言:「心中有理想,手中有辦法。」他又說:「編輯永遠要走在讀者前面一點點,如何拿捏那就看個人能耐了。」他認為副刊在經營文學氛圍的同時,更要記住:「副刊是文化商品,要能夠賣錢。」現在的他,每天在家中看三份報,孫如陵坦言:「現在報紙變成畫刊一般,是我們要注意的。但我們也要跟著時代走─很多人以為自己可以創造時代,其實時代創造英雄的多。」

10月17日上午10點,重視並關懷資深作家的《文訊》雜誌,聯合中國文藝協會、文史哲出版社,於中國文藝協會舉辦孫如陵《副刊論》新書出版暨「談中央日報副刊與作家作品」座談會,由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李瑞騰主持,參與座談人:孫如陵、蔡文甫、張素貞、亮軒、李宜涯、須文蔚。

曾是《中華日報‧中華副刊》主編的蔡文甫說,孫如陵不爭功,例如中央副刊刊登作者水晶作品「沒有臉的人」得到讚賞,但孫如陵說是另一位主編王理璜的推薦,與自己沒有關係;孫如陵非常會改文章的標題,他曾將徐鍾珮的名篇散文「中正橋上看落日」改為「川端橋上看落日」,在禁忌的年代巧妙的避開忌諱。

且讓消失的年代 留人心中

張素貞表示自己因為中央副刊而對閱讀起了很大的興趣,認為孫如陵對編輯副刊有獨到的眼光和創意,例如推動了「我的座右銘」、「剪貼簿」徵文。亮軒憶及孫如陵時代所編的副刊,是一份浪漫、唯美、朝氣的文學氛圍,他認為這份中華民國的副刊史對文學研究者是非常珍貴的資料。李宜涯談到,六O年代的台灣除了教科書外,中央副刊是每日必讀的刊物,她自己及同時代的青年,文藝創作和啟蒙即從中副開始,中央副刊內容風格定位清楚,以文學為本質,文藝為主軸,自然雅俗共賞,而孫如陵以92歲高齡為副刊史留下珍貴的一頁。

須文蔚則指出,現今的報紙、新聞難見純淨內容,以聳動標題製造新聞價值,以往的理想是否還存在不得而知。須文蔚更認為孫如陵的書即教育,中央副刊即生活哲理的展現。

主持人李瑞騰總結,參加座談會的學者、編輯以讀者的角度,接受中央副刊的教育,到成為作家的過程,討論孫如陵在中央副刊所呈現的創意,和優質的版面,在在與生活脫不了干係。孫如陵將經驗系統化,出版了《副刊論──中央副刊實錄》,在學院的研究中,形成一種對照,雖說是已消失的年代,但也將當時文學的美好,留在許多人心中。

編輯的技巧與手法 傳承價值

前《中央日報》社長黃天才、石永貴也到場祝賀,說到被中央副刊孫如陵退稿對他們的寫作起了鼓舞作用;隱地說,每次被中央副刊退稿都會收到孫如陵的鼓勵信,這促使他寫作不輟。曾任《中央日報副刊》編輯的翻譯家黃文範,提到孫如陵的三快:用稿快、退稿快、稿費快,因為投稿的人多,必須非常有效率的看文章。當時孫如陵主編鼓勵他們每個人都能獨當一面,使他們感到責任很大,但工作十分愉快。作家張曉風認為現在的閱讀太分散,以前都集中在一張半的中央副刊,那個時代的風格,仍是可以繼承的,希望將來能將中央副刊數位化,以供後進閱讀參考。

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傳播媒介無庸置疑地,「網際網路」就是它的代名詞。媒介的轉換雖然變幻萬千,副刊編輯技巧與手法卻能夠成為文化傳承的核心價值之一,正如孫如陵所言,跟上時代的腳步,善用自身的能力,在不同的年代,更令人期待未來的副刊會以何種形式,傳承文學創作的價值!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