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島 從最幸福到快破產

吳佳珍/整理報導 |2008.10.18
895觀看次
字級

◎吳佳珍/整理報導

提起冰島,你會聯想到什麼?是宛若童話般的冰雪世界?聖誕老人傳說中的故鄉?「搞怪歌手」碧玉?亦或是「快破產的國家」?

這個北歐小國,曾長期躋身「世界最幸福國家」之列,多次被聯合國評為「最宜居住國家」,其國民收入也在全球前列。然而,這個「天堂般」的國度,卻在這次席捲世界的金融海嘯中,成了第一個瀕臨「破產」的國家。

「富可敵國」的反面效應

成語說「富可敵國」,反過來說,當金庫大於國庫,一旦捅出紕漏,國家也難救。冰島去年國內生產毛額(GDP)約合台幣6190億元,只有金融產業總值的10%。央行的流動資產約40億歐元,四大銀行的外債總額卻高達1000億歐元。銀行出問題,政府想紓困,必定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二戰前,冰島算是個窮國。冷戰期間,靠著監測蘇聯動態的美軍基地支撐經濟。漁業是經濟主力,占出口所得的7成和6%的勞動人口。1990年代開始,冰島實施金融自由化,冰島股指(ICEX)在1994年成為歐洲表現最耀眼的股市,現金多多的冰島銀行和公司到歐洲大肆併購。

虛擬經濟過度膨脹

冰島最大的Kaupthing銀行自1996年起,每年規模都倍增,包括2004年以13億歐元併購丹麥的FIH銀行,亦然。此外,冰島的高利率在最近十多年來,吸引包括英國在內的許多外國存戶,目前15.5%的利率更創下歷史新高。

然而,金融業這種「虛擬經濟」雖是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產物,當完全脫離實物經濟極度膨脹時,就會形成經濟泡沫,最終引發金融危機。依經濟學家的說法,若把實體經濟比作岩石,覆蓋其上的雪層就是虛擬經濟,一旦積雪過厚,將導致雪崩,亦即-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如超過一定比例,必然導致危機產生。

幅員太小 相互感染

隨著金融危機爆發,全球銀行業借貸利率上升、資本流動性驟減,冰島首當其衝,銀行業頓時陷入困境。問題出在冰島「幅員太小」,銀行與企業交叉持股風氣盛行,「相互感染」的風險遽增,形成「牽一髮動全身」的局面。

長期而言,冰島將寄望水力發電與地熱能源產業協助撐過信貸危機;鋁製品的營收可望在今年超過傳統的漁產。但是有高達12%的通膨,冰島得先設法挺過眼前的金融危機。

求助國際 度過危機

分析人士之前認為,冰島最終可能被迫求助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但這也意味著冰島須接受該組織提出的嚴格措施,相關政策施行也將受到干預,成為第一個被金融海嘯吞沒的主權國家。但冰島總理哈德14日表示:「政府目前還未決定是否申請貸款。」

同時,冰島也開始考慮加入歐盟的可能性。長期以來,因為不少人擔心,加入歐盟會對本國漁業造成衝擊,故持反對立場。但由於經濟遭受重創,民眾目前對加入歐盟躍躍欲試。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