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追懷一代宗師的道範

 |2011.03.23
3172觀看次
字級

在台灣民間書院講學超過一甲子的經學大師愛新覺羅‧毓鋆以一百零五歲的高齡辭世。他出身滿清皇室,不見容於當道,但他不隨流俗,成立私人書院,為下一輩講說經史子集,春風化雨半世紀,許多著名的大學教授都是他的學生。值得稱述的除了他的學問,最重要的是他的身教,他一生不著書立說,可以說是當代儒者的典範。

由於他出身皇族,從小受業於陳寶琛、王國維等大儒;曾留學日本、德國,到台灣來之後,於五○年代在台北辦私塾「天德黌舍」,後改名「奉元書院」,專心講述傳統儒學,從四書五經兼及諸子學說,由於學院坐落羅斯福路和溫州街,鄰近台灣大學,許多台大的師生都前來聽課,半世紀來學生超過數萬人,學子們都尊稱他「毓老」。

據他的學生張輝誠描述,他首次進入書院,看到黑板右上角留有兩行字「以夏學奧質,尋拯世真文」,就深受震撼。七點鐘一到同學們都起立,見毓老精神矍鑠,鬚髯飄飄,緩步走向講台,學生們鞠躬致敬,他伸手揮揮說:「坐!坐!」學生們才坐定,專心聽課。他講課中氣十足,偶爾月旦人物、批評時政,慷慨淋漓,學生們勤奮筆記,深怕漏記一字。

九十八歲時,有一次還神采奕奕的講課,他對學生說:「你們必得要鍛鍊自己,必得要成材,為這塊土地謀點幸福,才不愧為文人。什麼是文人?古曰文人,今曰政治家,經天緯地謂之文。」他講書重實學,不尚空談,也就是傳統所謂的經世濟民之學。他常提醒學生:「以德為本。有德必有成,必有後。」他教化的其實就是儒家的一個「德」字。

和一般大學裡所講授的方式與內容都有所不同,他除了重視學生的品德修養,講經時以經解經,貫通古今,主要在擷取經中的智慧,壯年體力好時,一周講課七日,晚年體力較差,一周也講學三次,兼講《四書》、《春秋》和《易經》。由於他博通《易經》,他自況六十年來謹守「潛龍勿用」這一爻,學生說他「大隱隱於市,講學論道,六十年堅守的正是潛龍之德」。

但是這一條潛龍,儘管沒有受到政界或學界的重視,他「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而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默默的在台灣社會撒下真正儒學的種籽。

像毓老這樣有學問、有道德風骨的人,在台灣可謂鳳毛麟角,他曾感慨的說:「老師在日本滿洲國時不做漢奸,老蔣時代不當走狗,到現在,人還不糊塗。」「我告訴你們,國不可以亡!到今天為止,我沒有休息過一天,總在思考台灣的未來,你們要努力呀!」這種愛國憂民的胸懷非一般謾談「愛台灣」者所能比擬。

孔子的弟子說起老師是「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博人以文,約人以禮,仰之彌高,鑽之彌深。」毓老的學生對他也有同樣的讚嘆。台灣社會當前最欠缺的就是儒學精神和道德風骨,我們深為台灣失去了一位經學宗師而抱憾,也期待毓老留下來的道範能夠流傳下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