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的故事】 曾侯乙編鐘 保存人類音樂記憶

文/記者喻珮、皮曙初 |2019.10.05
4310觀看次
字級
曾侯乙編鐘標音銘文「宮角」。 圖/新華社
參觀者在湖北省博物館觀看展出的曾侯乙編鐘。 圖/新華社
孔子衣鏡出土時的情況。圖/新華社
曾侯乙編鐘錯金銘文。圖/新華社
曾侯乙編鐘甬鐘斡部猴首龍身裝飾。圖/新華社
主墓槨室迴廊3D影像圖。 圖/新華社
1978年曾侯乙編鐘出土時的情形。圖/新華社
參觀者觀看展出的曾侯乙編鐘。圖/新華社
圖/新華社

文/記者喻珮、皮曙初

一九七七年九月,中國大陸一支部隊在隨州擂鼓墩平整山頭、興建廠房時,偶然發現一座戰國早期大型墓葬。一九七八年三月,以湖北省博物館譚維四為隊長的考古隊開始實地勘察。當年二十歲出頭、現任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中心研究館員的馮光生也到了工地上,這是學音樂的他第一次接觸考古。

回憶曾侯乙墓打開的那一幕,馮光生依然難掩激動:「墓葬打開,我看到的是一個二百多平方米的『游泳池』,墓中全是水。但是,伴隨著潛水泵的馬達聲,水位緩緩下降,我和在場所有人一樣,完全驚呆了。」

讓馮光生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從水中緩緩露出的一根木柱、三層橫梁,以及懸於梁下的一件件青銅古鐘。水落鐘出,他被深深震撼:如此規模宏大、氣勢磅礡、數量眾多的一套青銅編鐘,經歷兩千多年竟然屹立不倒,只有兩件甬鐘掉到了泥中。

經過清理檢測,曾侯乙編鐘共有六十五件,編成八組,懸掛在三層鐘架上,全套編鐘總重量二點五噸。

至今,曾侯乙編鐘仍是中國出土數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氣勢最為宏偉的一套編鐘。其巍峨、完美的「曲懸」架式,與配套的曾侯乙編磬,完整、明確地呈現了周代諸侯的「軒懸」制度,並與其他青銅禮器一起交織出一幅近於現實的禮樂場景。

這些罕見的音樂文物中,不僅包括曾侯乙編鐘原件,還有在曾侯乙墓同時出土的編磬、琴、瑟、排簫、竹箎等共九種一百二十五件樂器。

隨之而來,關於史料中鮮有記載的、曾侯乙的故鄉「曾國」也再次進入考古學家和史學家的視野,「曾國之謎」得以層層剝開……

改寫世界音樂歷史

馮光生回憶說,從甫一出土,這件稀世文物就被以一種開放的狀態進入研究者和公眾的視野。「從全國各地來的專家雲集隨縣,開展研究。」

早在曾侯乙編鐘之前,包括黃翔鵬在內的音樂文物專家已經先後到過山西、陝西、河南、甘肅等地,對出土編鐘進行研究,並提出了「一鐘雙音」的發現。但是,這一新成果卻每每被斥為「無稽之談」,沒有人相信在一件鐘上會發出兩個不同的音。直到曾侯乙編鐘的出土,中國先秦樂鐘的「一鐘雙音」才被世人普遍認可。

在曾侯乙編鐘的鐘體、鐘架和掛鐘構件上,共有三千七百多字銘文。這些銘文不僅標註了各鐘所發音律及律調階名,還清楚地表明了這些階名與楚、周、齊、申等各國律調的對應關係。

音樂學家們發現,曾侯乙鐘銘簡直是一部成套的樂律體系,其中出現了十二律及其異名達二十八個之多,其中大多數早已失傳。馮光生至今仍然驚嘆:「這是一部金光閃爍的樂律經,足以改寫中國古代音樂史和世界古代音樂史。」

「曾侯乙編鐘是軸心時代音樂文化的高峰。」湖北省博物館研究館員張翔說,曾侯乙編鐘不可辯駁地表明,在公元前五世紀,中國已經有了十二音系統,具備旋宮轉調的能力,有良好的音樂表現性能。「一鐘雙音」及「十二律」的發現,是中國人在公元前五世紀為人類的音樂文化作出的偉大貢獻。

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表示,一九八三年,第一套曾侯乙編鐘複製件通過國家驗收,達到了「形似」、「聲似」的效果。一九八四年大陸國慶期間,專門成立的湖北省編鐘樂團應邀赴北京,用剛剛榮獲文化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的曾侯乙編鐘複製件,為共和國生日獻上了首場大型民族交響樂。

文化特使響徹中外

編鐘見證著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大事件,也拉近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作為中國文化使者,編鐘出訪和出演已涉足數十個國家和地區,許多外國領導人還親自演奏過。

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作曲家譚盾創作大型交響曲《一九九七:天地人》,曾侯乙編鐘以雄渾深沉的樂聲走上世界舞台;二○○八年北京奧運頒獎儀式的音樂,以曾侯乙編鐘的原聲和玉磬的聲音,製作了「金玉齊聲」、「金聲玉振」的宏大而莊嚴的頒獎禮樂……

二○一八年七月,國際博物館協會樂器和音樂收藏委員會代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樂器部主任伊麗莎白.布萊德利女士迎來了她與編鐘的「第二面之緣」。她對記者說,「編鐘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國古代音樂最好的途徑之一。它以聲音和文字互相印證的方式,保存了人類的音樂記憶,是當之無愧的世界記憶遺產。」

日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了隨州棗樹林墓地考古發掘成果,兩組曾國國君以及夫人並穴合葬墓的發掘,填補了春秋中期曾國考古的空白。近十年來,湖北不斷有關於曾國的考古新發現,迄今為止共確認曾國十三位帶有私名的曾侯,有名字的國君二十一位。關於曾國的考古與研究仍在繼續……

談及對曾侯乙編鐘的後續研究,當年的考古領隊、年近九十歲的譚維四在病榻上告訴記者,音樂考古和音樂文物的研究還需要做很多工作,尤其是需要更多的考古發掘去支持,把曾侯乙編鐘的問題研究透,這就是他的希望。

作為曾侯乙編鐘的出土地,目前位於湖北隨州的擂鼓墩古墓群遺址正在加快建設擂鼓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並且即將啟動曾侯乙墓遺址脫水修復保護的工作,編鐘青銅古鎮和國際樂器交易城也有望在此落成。

新聞辭典

2400年前的音樂

曾侯乙墓是20世紀世界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曾侯乙,指的是戰國時代曾國(現今湖北省隨州、棗陽一帶)一個名叫「乙」的諸侯。此人死於楚惠王56年(公元前433年)。曾侯乙墓所挖掘出的古物目前存於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編鐘音域寬廣,有5個8度,比現代鋼琴只少一個8度。鐘的音色優美,音質純正,基調與現代的C大調相同。曾侯乙編鐘長篇銘文系統記載了中國當時的音樂學理論,以聲音和文字互相印證的方式,保存了2400年前人類的音樂記憶,是世界文明史上最早的有聲音樂理論文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