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 回歸佛陀本懷 二、佛陀的人間生活(二之二)

星雲大師 |2016.01.20
66122觀看次
字級
人間佛教 回歸佛陀本懷 二、佛陀的人間生活(二之二) 圖/資料照片
《人間佛教》學報.藝文雙月刊,全冊約五百頁,贈送學校、圖書館、監獄、各級機關團體等。免費贈閱一年(六期),歡迎索閱,參閱廣告版,填妥申請表格,附一年六期郵資一百二十元,擲回佛光山文化發行部。 電話請洽07-6561921轉6665-6667。如需較大數量,歡迎助印,每本台幣

文/星雲大師

但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由於佛法初興,外道的嫉妒與打擊也紛至沓來。在「八相成道」中提到,當初佛陀歷經千錘百鍊、千生萬死的修行,終於降伏了外在的誘惑,也降伏了內心的煩惱,而如今,面對一些外道的迫害,他也不放在心上。

例如,有一名外道梵志,一心想要與佛陀辯論,他就採先禮後兵之計,帶了兩盆花來和佛陀見面。佛陀一見到他,就說:「放下!」外道聽後,把左手拿的花放了下來;接著,佛陀又說:「放下!」他再把右手拿的花放下來;沒想到,佛陀仍然說:「放下!」外道不解,質問佛陀:「我兩盆花都已經放下了,還要放下什麼呢?」這時候佛陀就說:「我不是叫你放下芬芳的鮮花,而是要你放下內心的貪瞋愚痴、煩惱無明。」(《佛祖綱目卷第三.釋迦牟尼佛機緣》)

外道一聽,大驚!原本自恃自己的功力深厚,沒想到內心的痴迷,一剎那,竟讓佛陀點破了。這時,外道終於心甘情願皈投在佛陀座下。

無故謾罵 將會自作自受

有一次佛陀在鹿母講堂說法,一如往常著衣持鉢到舍衛城乞食。途中一位婆羅門迎面而來,衝著佛陀開口怒罵,佛陀不予理會,安詳的繼續前行。

這樣的態度使得婆羅門更加憤怒,彎下腰,抓起一把泥土向著佛陀扔擲過去。正好有一陣風對著婆羅門的方向吹過,把拋出去的土吹了回來,灑得自己灰頭土臉。佛陀慈祥的對婆羅門說一首偈語:「有於不瞋人,而加之以瞋,清淨之正士,離諸煩惱結。於彼起惡心,惡心還自中,如逆風揚塵,還自坌其身。」意思是說,有人無緣無故口出惡言,謾罵傷害別人,將會自作自受,如同惡意抛土丟人,一遇到逆風,反而汙穢了自己一身。(《雜阿含經》)

另外,也有一些外道前來向佛陀抗爭,頑劣地表示:「我們要宣傳教團的非法,讓大家知道你所說的一切,並不符合印度國土的文化、法制。」佛陀聞言,說道:「我不在乎你們的邪見。」

外道們又揚言:「我們要集眾來打擊你的教團。」佛陀說:「我的教團不怕你們的棍棒。」外道們再說:「那我們做你的弟子,穿你的衣、吃你的飯,但敗壞你的修行、戒行。」佛陀聞言之後,神色黯然地說道:「那我就沒有辦法了。」這就是佛教史上著名的「獅子身上蟲,還食獅子肉」的典故。

當時,還發生指鬘外道、提婆達多叛逆的情況。尤其是提婆達多,一再想要與佛陀分庭抗禮,有時候從高山上以石塊襲擊佛陀,有時候將大象灌醉,驅使牠們攻擊佛陀,對佛陀百般阻撓。

除此之外,外道對於佛陀弟子,也經常以金錢、威力給予陷害。甚至買通女色來破壞教團,如摩登伽女對阿難尊者的誘惑、蓮花色女對目犍連尊者的糾纏等。幸而佛陀的弟子信心具足,不受動搖,而鞏固了教團的安全。

諸如此類的困頓不一而足,但佛陀憑著大智大勇、大無畏的精神,終於從印度九十六種外道的勢力範圍內突圍而出,把佛教弘揚起來,堅定不移,成為古老印度最偉大的文化、最偉大的人間佛教。

(三)、一日生活

我們生逢在現世,去佛甚遙,但對佛陀悟道後的生活,一定希望有更多的了解。其實,從四部《阿含》等佛經裡,約略可以瞭解佛陀與弟子們平日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在人間活動的情形。若要形容當時佛陀的生活,「隨遇而安、隨緣生活、隨喜而作、隨心而有」,應該是最貼切不過了。

佛陀在《遺教經》中說:「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也勉勵弟子們要精進用功、禪坐思惟、誦讀真理、勤勞作務等。因為時空距離因緣不一的關係,我們且先從佛陀的早晨時間說起,來了解他在二六時中如何修行度眾。

每日,佛陀在天色尚未破曉時就起床、刷牙、洗臉。說到刷牙,早期印度社會,人們習慣嚼楊枝來潔淨口腔,就等於現代人使用牙刷刷牙一樣。據《五分律》記載,佛陀告訴我們嚼楊枝有五種利益,消食、除冷熱涎唾、善能別味、口不臭、眼明等。

在漱洗動作進行時,佛陀也會發願。例如洗臉時發願:「以水洗面,當願眾生,得淨法門,永無垢染」;刷牙時發願:「嚼楊枝時,當願眾生,其心調淨,噬諸煩惱」;這些偈語,無非提醒修道者應當時時發願,時時警策。

簡單的盥洗完畢之後,由於前一夜的「吉祥睡臥」,讓人少煩少惱,正念分明,故而晨間精神充沛。這時,天色逐漸明亮,已經可以看到行走的道路,於是佛陀便率領弟子在摩揭陀國、憍薩羅國等地境內托鉢,次第乞食,接受民眾的供養。

所謂「次第」,是指不可以分別、踰越,不論哪一家富有、哪一家貧窮,都要依序向前,不揀淨穢、不別精粗,只把飲食當作湯藥來維護療治色身。從這裡也可見佛陀的平等觀念。

信者的布施供養,並非每天準時預備飯食、飲料等候。當時印度的風俗習慣,人們家中若有喜喪婚慶,才會依著信仰習俗,在門前設一小桌,上面擺放當日要供養比丘的物品。比丘到達的時候,信徒即跪地合掌,恭敬供養一碗飯、一碗菜,或者一朵鮮花、一粒水果。如果在這一家得到飲食後,感覺不夠維持一天的飽食,可以再依序向第二家、第三家乞食;若感到托來的食量已足夠維護色身,就應即刻回到精舍道場用餐。

印度的土地廣大,人煙稀少,比丘們走路必然要遵守遠近、次第的行儀。因為態度沉穩莊嚴,才能讓信者升起尊敬的信仰。當初,舍利弗就是見到正在王舍城托鉢乞食的阿說示儀容端正,具有神聖感,才趨前問他的老師是什麼人、信奉什麼教義,最後聞法得度,皈投在佛陀座下。

托鉢乞食的制度,使得佛教和信徒密切接觸,也與社會的脈動保持關連,民眾以物質布施,佛陀和弟子們說法布施,講述人生的道理,讓大眾心開意解。所謂「財法二施,等無差別」,「平等食」是佛陀制訂托鉢乞食的主要意義,也增益了人間佛教的發展。

次第乞食的行程,用現在的時間估計,應該在一小時內可以完成。之後,比丘們便回到各自居住的場所,在屋內一定的地方洗腳、淨手、盤坐、吃飯。

吃飯時,必須按照乞食法進行,就像現在叢林裡五觀堂的「五觀想」,佛陀時代的比丘們吃飯,也有這樣的規定。

吃過飯之後,洗滌瓦鉢,清洗雙足,整理衣單。此處就可以看見佛陀重視生活作務,勤勞自理的一面。可以說,佛陀是以身作則,樹立了佛弟子修行的典範。

再如經典裡的「飯食經行」,飯食後通常會有一段經行的時間。經行,就是在精舍道場圍繞走動。據《四分律》記載,經行可以獲得五種好處:堪遠行、能靜思惟、少病、消食、於定中得久住等。之後,佛陀便率領弟子靜坐,在各自的坐位上,展開坐具。接著,佛陀便為大家開示,說法論道。

說法開示也不一定都由佛陀發起,只要弟子們在生活上、思想上、內心的感受上,對修道有一些見解,都可以提出來向佛陀詢問,佛陀便會一一給予開示正道。結束以後,比丘們各自回到自己的居處,靜坐、思惟、冥想,或者思考佛陀剛才的教示,反覆背誦。

在佛陀結束對弟子的說法,大家各自回去修習的時候,已到了社會大眾開始日常活動的時間。接近十點鐘、中午的時刻,信徒們便陸續來到精舍請法,各界人士也紛紛前來禮拜,佛陀又再接應大眾,對他們開示人生正道。有時講說四聖諦、三世十二因緣的老病死生循環,有時講說如何啟發信心、如何斷除煩惱。另外一方面也勉勵信者受持五戒十善、奉行慈悲喜捨。這許多道理多由弟子背誦下來,日後再予結集記錄,成為今日所見的經、律、論三藏經典。

傳教弘道 重視人間生活

有時,佛陀會個別開示,有時集體小參,甚至也會有大型集會;例如講《般若經》有四處十六會,講《華嚴經》有七處八會,講《法華經》有百萬人天雲集等,種種規模各處不一。現在我們國際佛光會在世界各處所提倡的活動,就是效法佛陀當初傳教弘道的情景。

午餐之後,有的人禮拜,有的人靜坐,有的人經行,有的人冥想,甚至有的人休息。僧團的生活中,比丘的習慣不盡相同,但只要不侵犯別人,修道生活必然是自由的。

在印度,天氣非常炎熱,午間人們大多不會出外,比丘們除了在精舍,也會散居在左近的洞窟、樹下、水邊,或誦經打坐,或三五成群論道,各說心得,類似於現在學校上課研討的情況。但心情上則有很大的不同,因為比丘們少欲知足,生活簡單,不會散漫無紀、吃喝玩樂,大家都是精進行道,安住正念,嚴守佛陀制定的戒律、規章,以淨化身心、變化氣質。

下午,佛陀率領比丘集合座談,探討修道心得,有所懷疑的即提出詢問。因此,現今我們所看到的經典,可以說都是當初僧團中問答的紀錄。接著,佛陀又再和社會大眾接觸,加強佛法在各地的推動。佛陀重視人間教化生活的情況,即可見一斑。

說到印度的氣候,因為炎熱,比丘只要簡單的三衣具備,就可以過日子,盡量把個人生活用物減到最簡單,以免物累。參加弘法大會的時候,穿搭的衣服是九條大衣;日常生活穿常服,就是現今出家人披搭的七衣;至於工作服,則是五條衣。好比,現在國際佛光會舉辦的人間佛教活動,信眾會員身著團體服裝,雖然樣式、顏色多有不同,但是整齊畫一,這和佛陀時代的思想,可以說是古今相應。

到了夜晚,依個人修持的方式不同,大眾各自精進,但大部分都是在禪定裡擴大自己、昇華自己,慢慢地提升自我的人格,與佛陀理想裡的聖道相應。

生活不離道念 實踐六度

許多弟子們在修道的過程中,或有所覺悟者,但無論修證的是羅漢四個階位,或是菩薩五十一位,都須經由佛陀的印可,才知道修行的層次到達哪個階段。就如現在的學校,有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同樣的,在僧團裡的修行成就也有這樣的次第。

在經典中,我們可以看到佛陀的生活不離禪思、道念,時時刻刻「念佛、念法、念僧」;與僧信弟子的往來,也總能「示教利喜」。因此,弟子們聞法後,都是「依教奉行」,並且歡喜踴躍,作禮而去。

看起來,佛陀的一日生活,似乎與一般凡夫的生活沒有兩樣,一樣要吃飯睡覺,也一樣要走路講話。但細細觀察,內容卻大不相同。

正如禪門有信徒問禪師:「你怎麼修行?」禪師回答說:「吃飯、睡覺。」信徒說:「我們也是吃飯、睡覺,不也是修行嗎?」禪師說:「不一樣。你吃飯,挑肥揀瘦,食不甘味;睡覺,你翻來覆去,睡不安心,內容可不相同了。」佛陀過的是實踐六度、表現般若風光的生活,與凡夫經常計較、紛爭的情況天差地別,非常不一樣。例如托鉢乞食,不但信眾可以種植福田,佛陀也為他們說法,此即「布施波羅蜜」;披搭袈裟,以示應常行清淨戒法,即「持戒波羅蜜」;次第乞食,不分貴賤,不避怠慢,即「忍辱波羅蜜」;親自洗鉢,鋪設坐具,勤奮不懈,是「精進波羅蜜」;經行、靜坐、冥想,思惟法義,則是「禪定波羅蜜」。而這一切可以說都流露出一位悟道者的般若生活,即「般若波羅蜜」。(待續)

【編按】

人間佛教是佛陀對人間教化的佛教,不是哪一個國家的,哪一個民族的,哪一個個人的。普世的人,只要與佛有緣,都是佛陀人間的信徒。本文為年屆九十、出家近八十年的星雲大師口述,由弟子等記錄。大師生來有人間性格,和佛陀、歷代推動人間佛教的大德遙相呼應。他一生遵循著佛陀的教法,促進佛教的團結,推動佛教的人間化、現代化、藝文化、大眾化不遺餘力,對人間三好、四給、五和、六度萬行一生奉行。大師自覺老邁體衰,眼耳退化,難再聞問世事,但〈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一文,從大師心田裡流瀉出對佛教古今、未來的看法,甚為難得。這也是他把一生的行事供養人間的佛陀。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共分六個章節:一、總說,二、佛陀的人間生活,三、人間佛教的根本教義,四、佛教東傳中國後的發展,五、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六、總結,約數萬字,將陸續於本期出刊的《人間佛教》學報.藝文發表,並預計於四、五月間結集出書,與本刊同為贈閱。歡迎有緣人來函索取,或發表撰寫對人間佛教的看法,共同發揚人間佛教。如經錄取,將贈閱本刊並酌資稿酬。再版時一併收錄,做為今日佛教回歸佛陀本懷對佛陀的一份供養。

《人間佛教》學報.藝文雙月刊,全冊約五百頁,贈送學校、圖書館、監獄、各級機關團體等。免費贈閱一年(六期),歡迎索閱,參閱廣告版,填妥申請表格,附一年六期郵資一百二十元,擲回佛光山文化發行部。

電話請洽07-6561921轉6665-6667。如需較大數量,歡迎助印,每本台幣一百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