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筆記】生命的輕與重

李偉文 |2008.10.10
1590觀看次
字級

有很多研究或觀察都發現,許多在本行事業做得不錯的專業工作者,在四十來歲時,居然毅然拋下過去累積的一切成就,投入另一個截然不同的領域。

這種割捨與投入,需要大勇氣,我想,他們也一定體會到了一般人所體會不會到的。

前幾天,有位朋友借我一片DVD,在台灣似乎沒有發行的老電影「布拉格的春天」,這是米蘭昆德拉所寫「生命不可承受之輕」所改編的。

既然是輕,怎麼會不可承受呢?

這些年荒野在推動兒童自然教育,以及保護台灣的生態環境,同時號召民眾付出具體的行動來做守護環境的義工,我想,推到比較深層比較根源的目的,除了希望讓每個人對土地對環境產生情感的連結,產生「根」與「家鄉」的感覺,連結到生命歷程中,會有依戀與心靈原鄉;另一方面也是想到,當生命沒有崇高的理想可以獻身,沒有偉大的使命在呼喚,人活著的意義是否會只剩下了自己?

當然,生活富裕、幸福輕鬆,I don t care anything,可以像柳絮般飛起〈很多人自詡是國際人,在那裡都可以生存得很好〉,但是找不到或想不出更大的關懷,輕鬆的飛翔,在生命的另一種情境中,反而會翻轉成另一種惶恐和沉重。

若是生命中充滿了太多輕易的進出,沒有掙扎,沒有經過艱難的挑戰,就很難有深刻的體會。

耶穌曾說過:「凡去尋找自己生命的人必將失去它。」一個人若太專注於自我,那他就會失去自我,一個人出發去追尋自我的人,往往也是開始失落自我的人。

我們無法靠關起門來沉思「發明」我們自己的生命意義,我們只能從與周遭環境的互動,在世俗的工作和人際關係中去「發現」生命的意義。

或許只有忘掉自我,往外關心他人關心這滾滾紅塵,才能在與周遭應對之中發現自我,並且我們生命的意義也才能從中間浮現。

否則當我們六十歲的時候,回首前塵,自問這一生做了什麼?沒錯,有一份工作,賺了點錢,但是我們到底做了什麼?

很多朋友,在四十歲左右時,會重新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這個終究會面對的問題。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會在四十歲做出生命中完全不同的選擇,因為,四十歲,還來得及。

梭羅說:「我到森林裡,是因為我希望過著真實的生活,只去面對生活必要的部份,看我是否可以學會它所教導的,而不致於在我死的時候,發現自已沒有真正活過!」

祝福朋友們都能找到自己生命中可以獻身的理想。

(本專欄每周五刊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