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清楚自己的興趣嗎? 假日的午後,A寶閒閒地看著前幾天的報紙報導,一邊念著:「嚴長壽先生在宜蘭縣政府的演講中,提到國內有三分之二的科系不值得念,連一流學校也不例外。」圖/江小A
文/李偉文
你清楚自己的興趣嗎?
假日的午後,A寶閒閒地看著前幾天的報紙報導,一邊念著:「嚴長壽先生在宜蘭縣政府的演講中,提到國內有三分之二的科系不值得念,連一流學校也不例外。」
嚴先生表示,國內學生多選校不選系,造成大學畢業生徒有名校光環,卻無法學以致用。
B寶一邊洗碗,一邊聽著A寶的朗誦,同時也與姐姐討論:「看來嚴先生主張要選科系,不應該選名校,可是大部分的同學好像都是先填台大,沒辦法考上才選擇其他大學與科系耶?」
A寶回過頭來問我:「爸爸,你的看法?」
我沉吟著:「很難說耶!如果很清楚自己的興趣趨向,當然以選系為優先考量;不過,若是還不知道自己的熱情所在的話,找一個學風鼎盛、有許多優秀同學共同學習與成長的環境,也是另一種考量。現在許多大學可以跨系選修科目,甚至跨校修課,也如同嚴先生演講中提到的,網際網路讓學習無國界。只要真心想學習,都可以找到自己想學的東西,所以真正的關鍵還是在於自己的態度與熱情。」
A寶繼續追問:「那你到底是主張選系或選校?」
我嘆口氣:「我不是說了嗎?每個人的個性不同,不一定選系好或選校好!如果興趣很明確,當然要選與興趣相關的科系;可是若對自行創業有興趣,或有強烈自發學習的習慣與動力,讀什麼科系其實也不太重要。畢竟在時代變遷之下,就讀的科系與就業的選擇,愈來愈沒有相關性了。爸爸讀書的那個時候,約略百分之八十的人讀什麼科系,大概就會做相關的工作,但現在搞不好只有百分之三、四十人會去做相關工作!」
B寶問:「為什麼?」
我回答:「大概是時代變化太快,不斷有許多新的行業產生,也有許多舊的工作不見,大學的科系調整趕不上時代變化。」
A寶不免擔心:「那會不會太浪費大學的資源?」
我點點頭:「這也是嚴長壽先生批評的地方,學校浪費了社會資源,也耽誤了學生的青春歲月。不過,我知道也有人主張大學不該是職業訓練所,大學的目標應該更恢宏,讓學生有更廣闊的視野,大學不該是為了將來找工作的謀職補習班。」
A寶思索著:「大學不是謀職的補習班,是不是嚴長壽先生鼓勵大家去讀高職,學得一技之長的原因?」
如今是職業供需不平衡
我搖搖頭:「話也不是這麼說。這幾年全世界都非常關心年輕人失業的問題,台灣的媒體也不斷報導相關新聞,你們有沒有發現,大家除了檢討工作機會減少之外,同時也有個矛盾現象,就是許多工作找不到員工?尤其,一些技術性的基層工作或較辛苦的行業,缺工缺得很嚴重,社會輿論似乎認為加強技職學校是解決的方案,於是以政策鼓勵學生讀高職,這也是高職學費全免的原因吧。」
B寶繼續問:「大人說的,『學得一技之長』的『技』,是專指高職這類的職業學校嗎?讀大學就無法擁有一技之長嗎?」
聽B寶這麼一問,我有點愣住:「話也不是這麼說啦!古人說三百六十行,其實現在搞不好有三百六十萬行,大部分行業都需要某些特殊技能。不過隨著社會進步,知識普及,人人都想挑舒服一點的工作,比如說穿得漂漂亮亮,待在有冷氣空調、環境優美的辦公室上班,於是大家都想讀更多的書,擁有更亮眼的學歷,不想去做那些要花力氣,或把自己搞得髒兮兮的行業。可是當大家一窩蜂去讀大學,那些想像中的舒服工作並沒有那麼多,所以畢業後就失業了;相反地,那些基礎的技術人員反而很缺乏,前一陣子不是說,水電工、水泥匠、木匠或油漆工供不應求,待遇也非常好呢!」
B寶吐吐舌頭:「我相信台灣的家長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較高的學歷,因為自古以來就流傳著一句話——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我嘆了口氣:「其實,現在任何行業都必須不斷充實自己,精進自己的能力,真的要找自己喜歡做也適合自己天性的工作,才能做得好啊!」
(本文摘自遠流出版《看新聞學思考:增進孩子對世界的理解力與知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