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精神病患若無妥善照護,常成為社會上的不定時炸彈。健保局統計發現,九十三年度就有四千一百六十位精神病患被強制住院,出院回到社區後仍有三成復發率。精神病患無法獲得妥善照顧的問題,也引發各界對健保總額制度的討論;各醫院為節省開銷,使用高貴藥品的精神科醫師就成為醫院鎖定對象,進而限制病患用藥與住院費用。
健保局副總經理李丞華指出,九十三年度精神科強制住院人數統計,共有三千零五十一人,其中有病患反覆發作,故統計該年強制就醫人次為四千一百六十人,亦即每天約有十一位精神病患被強制住院。
在疾病別方面,最多者是精神分裂症病患,高達一千五百四十五人,平均每天有四個精神分裂症病患,因此並無獲得良好控制。
而一千五百四十五位被強制住院的精神分裂病患,當年總住院次數為二千一百四十六次,亦即這些人就算曾被強制住院,仍無法獲得完整治療與追蹤,仍有三成病患回歸社會後持續復發。
有鑑於此,精神病患是否有按時服藥與良好照護,就是關鍵。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江漢光說,精神分裂病患藥物可分為第一、二代,效果差不多;但第一代副作用大,用藥後會出現表情僵硬、流口水、昏沈症狀,因吃藥不舒服,吃過一次後,病患多半不願再服藥。
康復之友秘書長滕西華表示,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昂貴,一顆約五十元,若是病患使用最高劑量,一天藥費就需二百元,一個月六千至八千元。而第一代抗精神病劑一顆僅二元,價差達二十五倍。
他說,在健保總額制度之下,醫院為節省開銷,從藥費著手,管制第二代抗精神劑用量,或只進第一代抗精神病藥物,病患想用都用不到,導致用藥品質差。
除了用藥受到限制外,每天住院費用也有上限,而住院超過二個月也會被健保局盯上,因此出現帶病出院,出院後藥物劑量就被降低,回歸社會後,就成為不定時炸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