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現場】樂來樂想---樂評人焦元溥暢談音樂

趙瑪姬/文 邱麗玥/攝影 |2008.09.27
4998觀看次
字級


如果你30歲,你會送給自己怎樣的禮物?

今年30歲的樂評人焦元溥送給自己的禮物之一,就是新書《樂來樂想》,這本書集結了過去幾年在報章雜誌發表的音樂散文出版,有著焦元溥的細膩心思,也有許多清新又有趣的音樂人典故。記者會上不只是媽媽,就連兩個妹妹張懸跟焦慈溥都出席站台,為老哥加油。

在鋼琴音樂會上,可以經常看見一個高瘦樂評人的身影,他事前做好演奏曲目的功課,台上音樂家鋼琴前坐定,他手上的樂譜也同時翻開,聆聽琴音之專注,一如老僧。這就是焦元溥。從台大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學士畢業之後出國,美國佛萊契爾學院(The Fletcher School, Tufts University)法律與外交碩士(Master of Arts in Law and Diplomacy)。現為倫敦大學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音樂學博士班學生。

焦元溥15歲起開始發表樂評、論述與散文於《古典音樂雜誌》、《CD購買指南》、《表演藝術》、《MUZIK古典樂刊》、《聯合報》(副刊「音緣際會」專欄)、《自由時報》、《中國時報》、《今周刊》、《亞洲週刊》、《香港明報月刊》、《藝術地圖》、《講義》、《幼獅文藝》、《文訊》、《覺行》、《樂覽》、《人民音樂雜誌》(北京)等平面媒體與刊物。內容涵蓋音樂作品分析、詮釋討論、鋼琴演奏技巧解析、音樂家訪問、國際鋼琴大賽報導與文學創作。

將過去的音樂著作集結成書,出版的聯經發行人林載爵笑說,這本《樂來樂想》有很濃厚的「家庭手工業」味道,焦元溥兩個妹妹都親手參與,大妹歌手張懸為書題字又插畫,小妹焦慈溥協力創意,焦媽媽更是熱情站台宣傳。原來整個書名都是妹妹們一起發想的,張懸解釋《樂來樂想》書名的由來,本來是想要用小妹取的《元溥奔樂》,但焦元溥認為自己不可能可以比作曲家還有名,「還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書名,這不好。」焦元溥最後以張懸在英國探望哥哥時看到哥哥的背影,有感而發所取的《樂來樂想》為名。

焦元溥說,書中收集從大學時代到現在發表的文章,希望作為自己音樂軌跡的紀念。內容分「樂呆子說古」(音樂史話)、「跟著旋律走」(生活音樂)、「樂樂欲試好味道」(音樂美食)、「古典大悶鍋」(音樂時事)、「生、旦、淨、末、丑」(音樂人物)五大部分。其中〈淺談歌劇中的女性〉與〈永遠的Diva〉還是他在台大擔任法言社總編輯的文章。

焦元溥說,15歲起就一直寫專欄,且從小學時代起做了20年的廣播節目,因為當時參加兒童節目,後來也有機會主持廣播節目;去年出國念書之前,還一口氣把一年分的古典音樂台節目全部錄掉,算是創下廣播紀錄。

今年也是他寫作音樂評論與文章的15周年,藉由這本書,作為自己這些年音樂軌跡的一個紀念。書中內容以音樂為主軸,從深邃學術到人世時事,由廣博知識到嬉笑怒罵,焦元溥說他希望他的書能成為一個中繼站,讀者能夠藉由文章的啟發而能親耳去聆聽他所介紹的古典樂,「比起我的文章,那些古典樂要更加美麗。」焦元溥謙虛地說。

還在努力筆耕念書時,焦元溥被人介紹的台詞之一總是:「他是焦仁和的兒子。」後來變成:「他是張懸的哥哥。」自從出書之後,焦元溥的名字立刻被印刻在樂迷心中,成為一個新的青年才俊,焦元溥終於用自己的力量肯定了自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