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借別教名義,來顯示通教的意涵,今就別教來說明「別教破除思惑的階位」:
別教若破除見惑,就進入初住位;在二住與七住間,破除思惑;從八住、九住、十住,是侵襲習氣;十行是菩薩從空出假之階位。(菩薩的階位為: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
若是依圓教破除思惑的階位的話,在初信位就能破除見惑;在第二信至第七信,是破除思惑。八信至十信,是菩薩斷盡習氣之階位。在《華嚴經》云:「初發心時,便成等正覺。」「在初發心時」三界內的習氣斷盡,但三界外的習氣未斷。
問:在四教中,同樣破除見思惑,有何不同?
答:四教同樣破除見思惑,在斷惑名稱上,雖然相同,但智慧的應用則是不同的。三藏教與通教,此二乘人破除見思惑,縱然出離世俗諦之外,但不能應用世俗諦而度生,故無菩薩的自在生。通教的菩薩破除見思惑,出離世俗諦外,仍能應用世俗諦而度生,故能自在受生;若能圓滿教化眾生的因緣,就能不再受生而證入無為。別教菩薩破除見思惑,能出離世俗諦外,更能應用世俗諦而自在受生;但為顯中道義,故不會安住於空寂中。圓教破除見思惑的同時,即是入空、入假、入中,圓伏無明煩惱。
在「從假入空觀」的最後,以「有門、空門、亦有亦空、非有非空」四門來說明四教的差異。
*三藏教有門
《阿毘曇》說明我、人、眾生,如龜毛兔角,是求之不可得的,惟有真理才是真實的。迷此真實存在的現象(法),仍是橫起見思惑。見思煩惱是無常的,念念不住;而真理之真實法,也是遷流變化,分分生滅。如此觀者,能破「單見、複見、具足見」等錯誤知見,亦破除三界八十一品的思惑,成就不生三界的智慧果,是名「三藏有門」破法遍的意義。
佛陀首先於鹿野苑度五比丘,使他們獲得清淨。又舍利弗見馬勝比丘的威儀莊嚴,問其老師是誰?所教何事?馬勝比丘答:我師佛陀,所教偈頌為「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是法緣及盡,我師如是說。」舍利弗聽聞後,證得初果;經七日後,證得阿羅漢。佛陀跟前的千二百比丘,大多於有門,見第一義諦。(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