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永安訊】逾不惑之年才栽入蜈蚣世界的高雄縣永安國中老師趙瑞隆,十年來默默為台灣蜈蚣生態寫歷史,是國內少有的「蜈蚣達人」,他苦心研究的成果,今年七月在德國舉辦的世界多足動物協會年會發表,令國外人士驚艷,小小台灣,蜈蚣生態竟如此豐富。
趙瑞隆長年研究蜈蚣,在他眼中,蜈蚣不毒,且是抑制土壤蟲害,維護生態的大功臣。在國中教生物的他,九年前考上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研究所,實驗室分配研究物種,蛇、蜥蜴等都被挑光光,剩蜈蚣沒人要,因此與蜈蚣結下不解之緣。
蜈蚣是冷門研究物種,相關資料闕如,「當時查得到的文獻僅兩本,純日文,好在我岳父精通日語,只好請他幫忙。」趙瑞隆不諱言,研究初期吃足了苦頭。
為研究蜈蚣,他常到野外採集,也在家裡飼養,最高紀錄養二十隻,「別看蜈蚣惹人厭,牠們很愛乾淨,會把自己打點得很清爽。」「不過死後可就臭死了,我太太受不了,才沒再養。」
趙瑞隆表示,蜈蚣屬唇足綱,唇足綱又分蚰蜒、石蜈蚣、蜈蚣、地蜈蚣四個目,蜈蚣目的蜈蚣,單眼、只一、二十對腳;地蜈蚣則沒眼睛,純靠觸覺行動,學問多得很。經他持續研究,台灣已被命名的蜈蚣達六十六種,標本四十一種。
令他難忘的是九十一年,在永安國中發現前所未見的地蜈蚣,當時他以中山大學研究室名義,請義大利研究單位鑑定,結果是世界首見新品種,去年國際以研究室指導教授張學文的姓氏命名為「張氏地蜈蚣」,為台灣蜈蚣研究史寫下傲人一頁。
趙瑞隆熱中蜈蚣研究,引起潛移默化效用,永安國中校長張永芬說,趙瑞隆年逾半百仍未放棄學習,是終身學習好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