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中國大陸毒奶粉事件震驚兩岸,背後隱藏著經濟、社會、法律及兩岸關係等問題,大考公民與社會最可能考民眾購買毒奶粉的「資訊不對稱」、供需曲線及海協會、海基會的兩岸關係運作模式。
北一女公民老師朱淑卿表示,毒奶粉事件可充分說明「資訊不對稱」的經濟學名詞,指交易雙方,一方擁有另一方所不知道的資訊,形成不對稱情況,消費者對產品製造過程的資訊往往比較少而吃虧。
消費者買奶粉,絕不是為了使自己吃下有毒物質,但無從得知購買的奶粉是否符合衛生安全標準,買賣雙方因此有資訊不對稱的情況,有賴政府為人民健康把關。
南一中公民老師廖翠雰提醒考生,一定要會解讀經濟學的供需曲線及與價格、數量的交互關係,這部分甚至連國中基測都會考。
她表示,消費者受到商品價格影響,願意且能夠購買的數量產生變化,例如價格愈高,購買量愈少,會產生需求線上「點」的移動;但遇到類似毒奶粉這種價格以外的因素影響,就會造成需求線的整條移動,需求增加,整條線向右移、需求減少向左移。
廖翠雰表示,毒奶粉事件也和法律學的「信賴保護原則」有關,食品下游廠商向合法原物料廠商進貨,卻誤購毒奶粉,造成商譽與未來營業的損失,相關政府機關可能要負法律與政治責任,可依信賴保護原則向政府求償。
除公民與社會,毒奶粉也可能在自然科入題,廖翠雰舉例,化學可以考「三聚氰胺」是一種透明無色的黏稠液體,常用於製作美耐皿;生物可考,「三聚氰胺」使用後可增加食物蛋白質含量、食用後可能造成腎衰竭、腎結石、膀胱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