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中國四川省汶川大地震造成嚴重傷亡及破壞,一般認為地震成因是板塊擠壓形成,但中國專家研究獲突破性發現,認為四川災區地下大量天然氣體,經數千年擠壓引發岩層爆裂,才是汶川地震發生主因。
中國官方統計,五月十二日汶川地震遇難和失蹤人數共八萬七千多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人民幣八千四百五十一億元。災後,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率領綜合考察組,起對汶川地震災區次生地質展開綜合科學考察。
研究小組發現,發生地震的龍門山區地底,充滿高壓天然氣體,並佔據地下數個岩石空隙形成巨大氣囊,當氣囊內的高壓天然氣體,積壓一定程度時會衝出地面,造成空隙爆裂擠壓岩層,導致山體崩塌、地裂地鼓、大量山體開裂與鬆動,形成大地震。
一般因板塊擠壓而成的地震時間較短,而汶川地震時間長約二至三倍,小組認為是數個岩石空隙,先後在天然氣壓下爆裂所致。同時,災區地上也看見據信是從地底爆出來的煤層等碎石,與天然氣爆裂的假設吻合。
研究小組成員、香港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岳中琦舉例指出,位於映秀縣地底的氣囊內高壓天然氣體爆出,在地下沿斷層向東北及西南方向傳播,引發附近北川城、桂溪等地的高壓天然氣囊相繼爆裂,導致附近地表的巨大破壞,如山泥傾瀉及建築物嚴重損毀。
由於天然氣體需要長期積壓,汶川地震後,未來一百年四川不會再發生規模七以上的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