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式脂肪? 6成4沒聽過 小包裝零食含量高 忘情吃小心超標準
【本報台北訊】反式脂肪是比動物性脂肪還「壞」的脂肪,攝取過量則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將增加四分之一。很多人小心地不吃豬皮、肥肉,卻對一小包裝食品不忌口,孰不知可能吃入每天建議攝取量上限的三、四倍反式脂肪。調查發現,逾六成國內民眾沒聽過這個名詞,近八成不知道政府已要求包裝食品須標示反式脂肪含量。
台灣健康醫院學會今年六至八月間,針對北市大安區、萬華區、文山區及嘉義縣大林鎮、雲林縣北港鎮等五個地區訪查民眾,並前往超商及大賣場檢視包裝食品反式脂肪含量的標示情形,結果令人洩氣。
台灣健康醫院學會理事長、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助理教授邱淑媞表示,在一千五百三十二名成功受訪民眾中,雖有高達九成在選擇或購買食物時,相當重視食品對健康的影響,有近六成吃東西時會盡量不吃豬皮、肥肉,但卻有六成四沒聽說過「反式脂肪」,更有高達七成八民眾不知道政府有要求包裝食品必須標示反式脂肪。
到超商及大賣場檢視包裝食品部分,雖絕大多數都有明確標示,但進一步換算卻發現反式脂肪含量相當高,只要吃一點點就超過一天的攝取量。
比如,POKY百琪巧克力棒,每百公克所含反式脂肪高達七點八公克,每天約只能吃兩小包左右;新貴派巧克力,每百公克含三點二至五點零公克反式脂肪,每天只能吃二點五塊
;張君雅小妹妹巧克力甜甜圈,每百公克含四點八公克反式脂肪,每天只能吃一小包;老牌子零食乖乖,一天也只能吃一包。
邱淑媞表示,反式脂肪外觀既看不出來,也吃不出來,因此在購食包裝食品前,一定要仔細看清其含量標示,並換算成每天最高攝取量,千萬別吃過頭。
台北市大安區健康服務中心主任游麗惠表示,除了包裝食品常見反式脂肪外,被稱為「台灣特產」的珍珠奶茶,因大量使用奶球,反式脂肪含量也不低,只要喝上一杯珍珠奶茶,反式脂肪的攝取量就超過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