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聯絡臟腑、溝通內外、貫穿上下的徑路,也是氣血運行的通道,人體總共有十二條主要經絡。「穴道」是經絡之氣血聚集的地方,藉由按摩穴道可以調整人體氣血,舒緩精神壓力,促進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有病治病、無病健身的目的。
按摩前身體要盡量放鬆、自然呼吸、排除雜念。對於正值感冒發燒、過飢過飽或疲勞、懷孕、嚴重高血壓動脈硬化、有出血傾向者等,則需要請專業的中醫師來評估是否可以按摩。另外,請避開以下較危險的部位,如骨折脫臼處、外傷感染處、脊椎、眼球、肚腹部、頸部等。
以下介紹自我按摩小撇步:
一、將十根手指屈曲成梳耙狀,作梳頭樣,從前額髮緣往頭頂及後頭部移動,或者用木頭、獸骨製梳子由前向後梳髮,直到頭皮有溫熱感。頭頂的「百會穴」,為任、督二脈的匯集點,可以醒腦開竅、安神除煩。
二、從眉頭開始,輕輕地按摩到太陽穴處,於太陽穴處以指腹作輕柔的點壓,可緩解頭脹頭痛、目酸眼花。
三、雙手插腰定位,尋找腰部脊椎兩旁豐厚肌肉的部位,將掌心事先搓熱,由上往下按摩至肌肉微微發熱為止,如此可舒緩一天下來腰背的僵硬不適。
四、位於膝關節下方、小腿脛骨外側的「足三里穴」,自古以來就是養生保健的要穴,能增強體力、預防衰老。由於屬於胃經的穴位,故舉凡胃腸功能低下疾患經常使用,另外對於腿骨膝蓋酸軟無力,也有健步的作用。
五、將足五趾向下彎曲時,腳底呈凹陷處即為「湧泉穴」的所在,使用手掌心摩擦至腳心發熱即可。此穴有清降虛火、滋潤明目、安眠安神等功效,所以古籍記載大詩人蘇東坡,每晚臨睡前必做此穴之按摩。

由左至右為百會穴、足三里穴、湧泉穴。圖/本報資料照片
(作者為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中醫科主治醫師 黃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