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府上任即將屆滿一百天,各界難免都要利用此一特殊時間點,檢視施政績效。
依照馬蕭團隊當初所提出的諸多競選政見,其中「賦稅改革委員會」可說是立即確實著手進行的重要措施,在今年六月三十日成立,各項研究也如火如荼地展開,甚至有些重要結論已經產生。此時此刻,對賦改會提出一些建議,供政府參考改進。
眾所周知,當初馬蕭團隊在租稅白皮書中,以「公平納稅、輕稅簡政」作為訴求,提出十大政策,包括照顧薪資所得家庭的四六八方案、調整產業租稅獎勵、調降營所稅、推動綠色稅制、稅政簡化等政策主張,並拋出了成立「賦稅改革委員會」的議題,希望能就尚無定論但有時間急迫性的租稅改革議題,集思廣益,找出答案。其原意應在於因應競選的各方面訴求,尤其在野黨和社會各界都有種種租稅改革的建議,作為技術性的「緩衝」。
此次賦改會有許多特別之處,包括依據總統當選人的競選承諾而成立、由行政院副院長擔任主委、納入立委和工商界、社運界為諮詢委員,時間緊迫只有一年等等。其利是層級高,具指標意義,進度快,且及早納入協調機制;弊則為組織龐大,會議多,溝通費時而壓縮研究時程,短期內要就重大議題提出答案,失之草率,且易發生行政領導專業的現象。
參考前兩次賦改會,均由學者專家出任主委,從而有比較超然、客觀、獨立的優點,建議各界尊重賦改會的專業立場,尤其由委員共識獲致的決議都應遵守,因此,賦改會既然確立「永續環境」和「經濟發展」目標之間的平衡,以及「社會公平正義」和「產業競爭力」目標的兼顧,在政策目標上,將公平與效率放在相同的位階上,並不偏袒那一目標,亦即不向某一團體、族群傾斜。研究委員自然會在相同位階的目標上提出符合多數人期望的專業意見,各界最好不要只以一己的立場干預賦改會,甚至企圖影響賦改會的客觀想法。
賦改會已經確定實現上述目標的三大原則,也就是「增效率」、「廣稅基」和「簡稅政」。在增效率和廣稅基目標的實現上,放在所有稅制的重要部分,簡稅政的重點則在「稅政簡化」和「保障納稅人權益」。賦改會雖來自競選政見,但無論格局、層次或是內涵,都應比競選白皮書更大、更高、更廣泛,因此,政治上可能有所顧忌的議題,賦改會仍應該勇於研究、討論,包括資本利得如何課稅、稅率偏低的租稅是否有調高的空間等,都應把握機會好好討論,提出政治接受度高的可行方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賦改會只討論「租稅改革」,並未討論財政的支出面和非稅課收入,且租稅的討論有些是在「稅收中性」的前提下,進行稅制結構的調整。因此賦改會對於財政的正面影響,就短期言不顯著。期望長期可在「低稅負、廣稅基」的稅制結構下吸引外資,培養稅源。更盼同時從公共支出面,進行檢討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