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浸淫在書香世界的美籍熱愛生命獎章得主柏維琪,不但藉閱讀改變弱勢者的命運,也讓自己博得「書香天使」榮耀。
柏維琪1942年出生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父親是任職於政府單位的律師,母親則是家庭主婦,柏維琪是家中四位子女中的長女,深受父母喜歡閱讀的影響,從小便酷愛閱讀。
柏維琪成長於40~50年代,雖然當時的美國早已解放黑奴,但他們居住的維吉尼亞州及馬利蘭州一帶,仍有明顯的種族隔離的現象,黑人無法進入所謂「白人」的戲院餐廳、酒吧等。
推動種族融合
中學時,柏維琪發現黑人同學根本打不進白人學生群中,年輕的柏維琪雖然覺得這不太對勁,卻不知該做什麼事來改變現狀。年輕時的她,跟大部分青少年一樣,忙於學業、朋友、男朋友、穿著、球賽,直到進入威斯康辛大學前的暑假(1960年),她參與了一個遊行示威的抗議活動後,整個人生才有了改變。
當時柏維琪的住家,距離華盛頓區最大的主題樂園 Glen Echo 很近,這個樂園由於實行種族隔離政策,使得一群來自夏威夷大學的黑人學生,在樂園外示威抗議,要求樂園能實行種族融合措施。一整個暑假,柏維琪幾乎每天晚上都參與示威,也認識了一群以實際行動來「改變世界」的人,而他們後來也真的成功了,樂園變成一個種族融合的樂園。
接下來的寒暑假,柏維琪繼續參與人權活動,後來又參加了馬丁路德博士主講,有關和平抗爭的研討會。
賣童書賣希望
1967年夏天,柏維琪搬到舊金山,成為一位小學老師,在和兒童相處的過程,漸漸的認知到她可將對童書及閱讀的興趣延伸為志業,於是重返校園取得閱讀的專業文憑。柏維琪結婚後,育有一對喜愛閱讀的子女,為了能兼顧家庭,她開始銷售的項目為教材、學校用書、學校家具、用具等,這個事業雖然成功,但她想做更有意義的事情。
有一天,一個任職舊金山某貧窮地區兒童中心的督導,向柏維琪訂購童書,柏維琪盡量以最優惠的價格報價,但對方還是買不起,柏維琪決心讓這個機構的兒童可以閱讀到他們想看的書,於是她在自己兒女就讀的小學發起募書活動,最後募到了1400本書,肇始了「兒童圖書贈書專案」。
弱勢希望工程
柏維琪15年如一日,在1992年,童書專案剛成立的第一年迄今,已免費提供一百多萬冊圖書,幫助十多萬弱勢兒童讀出希望。僅僅在2007年上半年,就籌募149萬本書,幫助七萬多名弱勢兒童讀出希望。
兒童圖書專案的另一項持續性目標,則是與其他機構合作,共同推動鼓勵家長念書給子女聽,每年都會送出數以萬計的書給無力買書的窮苦家庭,讓父母念書給孩子聽。在舊金山灣區成立十個「大聲念出來」協會,提倡親子共讀。另外,她又展開「青年讀書計畫」,提供特殊設計的書或教材,吸引網路青年回歸書籍,以增強年輕人的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