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陽
南宋寶祐三年(一二五五),浙江、福建一帶發大水,監察御史洪天錫上書宋理宗,曰:「上下窮空,遠近怨疾,獨貴戚、巨閹享富貴耳。舉天下窮且怨,陛下能與數十人者共天下乎?」
諸如地震、洪水一類的自然災害,都是古人難以理解,並且在當時的科技水平與物質條件下,很難人為干預的事。皇帝與大臣往往束手無策,只能向老天爺祈禱求情;但是,對於一些很有想法的臣子來說,這往往也是他們向皇帝進諫提出忠告的機會。當年浙江與福建一帶發大水,監察御史洪天賜就是這樣做的。
洪天賜上書想要表達的是,當時老百姓普遍貧困,人們因此懷有許多怨恨,唯獨皇親國戚與宦官能夠享受富貴。當國家處於這樣的狀態下,皇帝能不能坐穩龍椅是有極大的疑問的,因為皇帝不可能僅僅靠幾十個人──即貴戚、巨閹,來保全江山。而他之所以這樣說,顯然是在提醒宋理宗,不能只照近不照遠,只看到身邊的這些人,而無視受苦受難的老百姓。
對於封建帝王來說,固然有唐太宗李世民那樣,懂得「君如舟,民如水,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進而把老百姓放在相對重要的位置上,輕賦薄斂予以善待;但更多的是將百姓視為草芥,不管不顧他們的生死,更願意與貴戚、巨閹共舞狂歡,享受權力的榮耀、地位的尊貴、物質的豐贍、視聽的歡愉。這個時期的宋理宗,其實就是如此。
此時的宋理宗在龍椅上已待了近三十年,早已不是剛剛繼位時,雄心勃勃、想做出一番事業的年輕人了;也可以說,這時候的他已經喪失了進取之心,只希望太太平平地安度晚年了。而他身邊的侍臣,如內侍(宦官)董宋臣,就瞅準了皇帝的心理,竭力奉承迎合,蓋起了梅堂、芙蓉閣、香蘭亭等奢華建築;當然,也不會忘記利用這樣的機會豪奪民田、弄權受賄,為自己謀取私利。
洪天錫曾經針對這些情形上書諫言過,但效果不佳。因此,當浙江、福建一帶發大水時,他便利用這樣的機會再次進言。
誠然,皇帝想要做點什麼,離不開手下的臣子,尤其是備受他信賴的身邊近臣;他們是帝王的眼睛耳朵,一定意義上也是他的手腳,了解下情需要他們,落實某些想法也需要他們。同樣的道理,假如做皇帝的想要讓自己更快活、自在一些,也離不開這些人。
然而,僅僅有這些人又是不行的。因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沒有百姓的承載,一國之君便可能葬身水底──當民不聊生、社會動蕩之時,皇帝還能安安穩穩地坐在龍舟(椅)上嗎?這也是洪天賜對宋理宗提出「陛下能與數十人者共天下乎」,最重要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