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千湖
小時候羨慕同學家裡有家訓、族譜,覺得好有文化!立志將來自己要創一個家訓。但這豪志沒多久就被忘了,直到身為母親才又想起。
猶記凝視襁褓中的幼兒時,心中浮起強烈信念,要辛勤工作讓我的孩子衣食無虞並用心教養。但我希望他長成怎樣的人呢?該如何教養?首先浮上心頭的是蘇軾《洗兒詩》中「惟願生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可以體會卻不完全喜歡。
雖然我也希望孩子平安成長,但《朱子家訓》中的治家格言更符合我的教兒理念。諸如:黎明即起,灑掃庭除……,但內容實在太多了。思至最後,決定教我心目中的普世價值──「善良」,因為堅信有什麼樣的人生哲學,會影響追求目標與生活模式。於是從小兒知事起即開始諄諄教誨,耳提面命灌輸「平安」與「善良」兩觀念。保護好自己容易理解好教,但「善良」卻面臨兩次挑戰。
第一次是兒子國中時,我常為一些「升米恩,斗米仇」的事氣惱。引起兒子忿懟說:「善良有啥好?只有吃虧,為什麼不快意恩仇?」當下一時怔然無語,嚇出冷汗。果然身教甚於言教。只好循循善誘努力導回他的觀念。
第二次是兒子大一時,自己發心救濟一位遊民,結果發現對方是騙子,且繼續要糾纏索取。經室友智計協助始脫險。兒子描述當時憤怒挫敗心情及過程中想反擊……。雖是事後聽聞也是心驚,養兒果然是一生的牽罣。好在兒子如今已長大,亦體認善良是一種好的價值觀。
育兒一路行來深切體會,真心覺得生兒不養固然錯,養兒不教更是糟。如何讓每個孩子有正確信念成長,不但影響其一生價值觀,更是深藏於內心的準繩。亦是其人生中面臨重大抉擇時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