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少雯
《弟子規‧入則孝篇》中的「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四句,是承襲上篇「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的續篇。
上篇提到,「人非聖賢,誰能無過」,父母親也是平凡人,遇事難免會做出錯誤的判斷,此時子女察覺後,就要勸導並阻止他們。
但父母畢竟是長輩,有時候,儘管子女和顏悅色地婉言相勸,他們仍然固執己見;「諫不入」,即指父母聽不進子女的勸諫,甚至因此感到不悅。
這時,為人子女的不能因為父母不聽勸,就意氣用事出言頂撞;而是應該耐著性子「悅復諫」,等到父母親情緒回復平穩後,繼續以平和的態度柔聲細語地加以勸導。
若父母親此時將子女的話聽了進去,發現孩子說得有道理,自己的確做錯了,並且願意改正錯誤,自然皆大歡喜。但若父母親仍聽不進子女懇切的勸說,一意孤行,孝順的子女也不能因此氣餒,而是要持續找機會改變父母的心意,不能輕易放棄。
下一句「號泣隨,撻無怨」,是指即便因勸阻父母而惹雙親生氣,甚至責打,為人子女也要無怨無悔地接受,就算痛哭流涕也要繼續懇求規勸,直到父母醒悟過來為止。
因為若不這樣做,結果就是陷父母於不義。因此,在父母鑄成大錯前,必須不計後果奮力勸阻,這樣才是一個孝順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