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冬季低溫、乾燥環境加上暖氣與熱水澡習慣,使皮膚乾癢門診量明顯上升。
皮膚科醫師提醒,乾癢若長期未改善,恐演變成慢性溼疹、異位性皮膚炎,甚至細菌感染。
依據衛福部2023年的健保資料,全台因皮膚炎及溼疹就醫人次已逾500萬,顯示國人皮膚乾燥問題已成普遍困擾。
恩主公醫院皮膚科江明哲醫師分享,1名60多歲張先生冬季小腿乾癢,自行以熱水泡腳及酒精止癢,反使皮膚乾裂紅腫,就醫後確診為「缺脂性皮膚炎併蜂窩性組織炎」。
經使用外用類固醇與抗生素,並且強化保溼步驟之後,張先生才逐漸康復。
江明哲醫師指出,冬季皮脂分泌下降,溫度每降低攝氏1度,皮脂量約減少10%。
油脂不足使角質層難以鎖水,含水量降至10%以下便可能出現微裂,引起乾癢、發炎,若不修復,容易陷入發炎循環。
江明哲醫師提醒,保溼重點在「鎖水」而非單純補水,建議民眾依部位選質地,臉部選乳液、四肢乾燥選乳霜,手肘及腳跟可選油膏增強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