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出谷司馬
根據一九三○年代在碧羅雪山調查的陶雲逵所出版的調查報告可知,傈僳族分為「白傈僳」、「黑傈僳」與「花傈僳」三個不同的支系,而當時陶雲逵調查的區域住的即是黑傈僳。
顯然,這種分類方式跟苗族很相像,乃是按服色來區分與命名。而在傈僳族中流傳的祖源神話也提到,天女有三個兒子,分別喜歡穿著白色、黑色與花色的麻衣,後來就變成了三個不同的族群。
由於可耕地有限,生活在山坡區域的傈僳人,必須以「刀耕火種」作為主要的耕作方式。他們砍伐樹木、焚燒山林,再利用草木灰作肥料,種植蕎麥、玉米與高粱等作物。因為受到地形的限制,沒有辦法修築灌溉用的水圳,所以農業用水只能倚靠雨水;且一旦土地的養分耗盡,就必須遷往新的山區進行開墾,形成一種不斷移動的生活節奏。
我們在之前的專欄曾經介紹過蕎麥的妙用,作為傈僳人的主食,他們多半是將蕎麥炒熟後磨成粉,拌在茶水或泉水內食用。雖然日常生活中也會以狩獵來增加糧食的種類,但只有在節日或進行宗教儀式時才會宰殺牲畜。
在婚姻禮俗方面,傈僳族的青年男女在婚前擁有高度的交往自由,無論是以山歌傳情或是圍繞著營火起舞,都是男女相識相戀的機會。陶雲逵在報告中寫得很含蓄,說:「興致所至,情侶即去林中從心所欲。」不過,最後的婚禮仍需由父母安排,對禮品也有一定的要求。
如此看來,雖然傈僳族的青年男女在交往時較為開放自由,但是當他們要走入婚姻時,仍然受到社會規範的影響與約束;而婚禮自然也是村寨中的大事,全村人會共飲共舞,通宵達旦。
此外,雖說交往十分自由,仍有同姓不婚的規範。例如黑傈僳一共有二十四個姓,都是以動植物來命名,除了典型的十二生肖外,還包括:稻、麥、蕎、青菜、豇豆、薏米、黍、鳥、熊、魚、蜂和人。這些姓氏並沒有禁忌或崇拜的意涵,陶雲逵認為,應該是過去社群所留下來的圖騰。
傈僳人相信人死後會變成靈體,而山、水、森林甚至是道路,都有它們的靈。活在世上的人無論災病禍福,都是受到靈的影響;而能夠與靈溝通、趨吉避凶的,就是村寨裡的巫師,必須透過巫師對靈的祭祀以平息厄運。
由於傈僳人的生活與自然的靈緊密相關,因此無論是主宰收成的山靈、保佑健康的水靈,還是決定狩獵運氣的獵靈,都是他們極為敬奉的對象。代代相傳的巫師,則會透過他們的夢境啟示或是祖傳法術來執行任務。
以往,傈僳族沒有文字。在歷史記憶中,他們的文字原本是由天神啟示並寫在皮子上的,後來因為傈僳人肚子太餓,就把皮子給吃掉了;沒了文字後,只好將需要記錄的事情刻在木頭或是竹子上,做成記號。這是一個很典型的「失書故事」。
之後,直到基督教傳教士富能仁前來傳教,才運用拉丁字母拼寫出傈僳語,由他創立的傈僳語被稱為「西傈僳語」或是「老傈僳語」;再後來,又有傳教士根據本專欄介紹過的「柏格理文字」拼寫,被稱為「東傈僳語」。
對於傈僳族而言,有了屬於自己的文字,不但能夠藉此溝通、記錄,最重要的是找回了民族自信心,在其他族群面前,再也不會抬不起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