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鵬年
在基隆的歷史長河中,崇基書院曾是地方文教的核心象徵。這座始建於清光緒十九年(一八九三)的書院,不僅承載著清代在台灣推行書院教育的使命,更因中日甲午戰爭的巨變,成為見證文化割裂與轉型的特殊座標。
書院起源:
地方士紳的文教理想
崇基書院的創立,源於基隆士紳對地方文教的迫切需求。清朝光緒年間,基隆作為台灣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經濟繁榮卻文教匱乏。斯時,舉人江呈輝向基隆廳通判章瑞坦等官員籌措資金,最終獲得九千五百兩白銀的資助,加上民間募款,總計萬餘兩白銀,於基隆嶺腳莊(基隆獅球山麓,今基隆仁愛區書院里)興建書院。
書院占地廣闊,為傳統閩南風格的建築,正殿供奉孔子牌位,兩側廂房作為講堂與生徒宿舍,後院設有藏書樓,收藏經史子集數千卷。江呈輝親任首任院長,制定〈崇基書院規條〉,明確「以經史為根柢,以時務為應用」的辦學方針。
該書院除教授四書五經外,還開設算學、地理、天文等實用課程,並延聘福州、泉州等地的進士、舉人任教,吸引基隆、台北、宜蘭等地學子前來就讀。據記載,書院鼎盛時期有生徒百餘人。
甲午風雲:
短暫輝煌戛然而止
崇基書院的命運,與台灣的時局緊密相連。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甲午戰爭戰敗後,清廷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消息傳至基隆,書院師生悲憤交加,曾聯合地方士紳發起「拒日保台」運動,但終因勢單力薄無果。同年五月,日軍進攻基隆,書院被迫停課。
日據初期,書院建築被徵用為「陸軍衛戍醫院」,嗣於一九三○年更名為「台北衛戍病院基隆分院」,不但藏書樓文獻遭掠奪,講堂改為病房,庭院亦堆滿軍械。一八九八年,日本殖民當局推行「皇民化教育」,強制解散所有傳統書院,崇基書院徹底停辦。江呈輝將書院所供奉的孔子、太上老君、倉頡夫子等牌位,遷移至基隆慶安宮祭祀迄今。
雙重隱喻:
從文教重鎮到文化符號
崇基書院的興衰,折射出清代台灣書院教育的典型:
一、依賴地方士紳與官府的合作,資金來源多樣化,既有官方公帑支持,也有民間士紳捐輸,體現對文教的重視。
二、書院課程兼顧傳統經學與實用學問,反映出清末「經世致用」思潮的影響。
三、與政治變遷同步,從清廷統治到日據殖民,書院成為主權更迭的犧牲品。
崇基書院,既是清末書院教育的縮影,也是文化認同的隱喻。它曾以「崇高基礎」為名,試圖為台灣北部地區奠定文教根基,卻因甲午戰爭戛然而止,成為殖民統治下文化斷裂的象徵。然而,書院雖已不存,卻從未被歷史徹底抹去,它提醒並啟示後人,文化傳承的脆弱與堅韌,往往並存於興衰迭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