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悅讀〈岳陽樓記〉

文/林淑貞(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 |2025.10.28
67觀看次
字級
全版圖/AI生成
預購《理想的讀本》請掃描QR-Code
全版圖/AI生成
《理想的讀本》。圖/一爐香文化提供

文/林淑貞(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

岳陽樓是中國四大名樓之一,巧合的是,每一座名樓都有光芒萬丈的傳世詩文來彰顯、匹配。在這當中,〈岳陽樓記〉更有超越的地位,因為作者范仲淹在文中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自我期許,在詠歎橫無際涯的洞庭山水之外,更把自古以來仁人志士憂國憂民的抱負與胸襟,深刻動人地表達出來。

岳陽樓是中國四大名樓之一,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則是傳世名文,為何這篇樓記能夠享譽千古,成為不朽名作?范仲淹為何會寫這篇樓記呢?

一、名樓配奇文

起因是好友滕宗諒(字子京)的請託。范仲淹與滕宗諒是同年進士,交情深厚,受好友之託,為樓寫記乃人之常情,但是,能夠打動范仲淹寫下這篇千古奇文的,是滕宗諒的〈與范經略求記書〉。

滕宗諒深知,山水之勝必須有名樓以見其壯闊,名樓必須配上名記才能流傳千古,而名記必須由「雄才鉅卿」才能充分將名樓勝景摹寫出來。滕宗諒肯定唯范仲淹具有雄才,其文筆足以配上這座從唐代以來的名樓。又因為范仲淹人在鄧州,無法親自感受岳陽樓之美,隨書函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圖〉,讓他能夠感受岳陽樓倚山面湖、眾水匯流之氣勢壯闊。

當時范仲淹被貶鄧州,與滕宗諒被誣浪費公帑,被貶岳州(巴陵),其實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意味。但是,范仲淹能夠超越個人的悲喜而「寵辱偕忘」,有意藉由這篇樓記來勸慰滕子京及天下遷客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除此而外,更希望仁人志士能夠秉著「先憂後樂」之襟懷,共創家國美好的政治理想。

范仲淹雖是為樓寫記,實則欲藉這個展演機會,將憂國憂民的懷抱表述出來。名勝配名樓,名樓配名記,這就是范仲淹書寫〈岳陽樓記〉的原委。

二、寫境與造境

〈岳陽樓記〉全文分五段,第一段先敘述書寫樓記之原由;第二段扣題寫岳陽樓之地理形勝;第三段寫覽物之情與蕭然之景相合,頗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之悲感;第四段寫春和景明之景與寵辱偕忘之情相翕,展現洋洋之喜;第五段抒發仁者「先憂後樂」襟懷。

段落之間,有層次展示「先悲」、「後喜」、「再超越」的起伏變化歷程,將整篇樓記的深度與廣度延展開來,全文不僅限於書寫登樓觀覽壯麗奇景,更寫出「神遊物外」的仁者情志。

因范仲淹僅憑〈洞庭秋晚圖〉構寫〈岳陽樓記〉,運用寫境與造境相融相合、虛實互現的手法,讓覽閱者有歷歷在目、親臨其境之感。

第一段,敘寫接受滕子京邀請撰寫樓記的因緣。滕子京雖然被貶謫到巴陵郡,卻不因此而懷憂喪志,反而積極治理岳州,打造出「政通人和,百廢俱興」的繁榮盛況,深受范仲淹肯定,雖是輕筆淡寫,褒揚之意卻有泰山之重。古來多少騷人墨客,往往在政權傾軋時,懷有悒悒之情,范仲淹則看到滕子京異於一般貶謫遷客的積極作為。

第二段,扣題寫岳陽樓的名山勝水及地理形勝。岳陽樓居洞庭湖畔,能覽瞰長江與洞庭匯流,而洞庭又往南開出湘、資、沅、澧四條水系;巴陵是南北荊、襄和東西巴、蜀往來的重要通道。這樣特殊景觀,自有可抒發的內容,但是「前人之述備矣」,故而范仲淹僅粗略帶到登樓可見之景,不細細描寫其地理方位,而是用烘托手法將勝景點染出來。

首先,指出整個巴陵最美的景致是洞庭湖。為何洞庭湖如此絕美?主要是吞長江、倚君山,且早晚景觀不同,氣象萬千。接著,揭示騷人墨客來到這兒,每個人「覽物之情」不同,也會生發迥然的心境,以開啟下文「覽物之悲」、「覽物之喜」的情狀各自殊異。

第三段,敘寫覽物悲情。景色與人情是互相感通的,或久雨不晴,或陰風怒號,或天色晦暗,或舟檣傾摧,登樓覽觀這樣的景色,易生發悲情,而有蕭然悵觸、憂讒畏譏之感。這是天候影響人的心境。

第四段,敘寫寵辱偕忘之情。因為春和景明,讓人登樓覽觀的心境也為之洋洋自喜,遂能感受或天光一碧萬頃之美,或皓月千里之美,或漁歌互答之樂。這些景與情會、融情於景的神怡心曠,快樂無極。

然而,無論是「覽物而悲」或「覽物而喜」,皆受制於外在景物而隨之遷變,是「物感」而動。如何不被外物遷移?如何超越「覽物之情」?

三、「先憂後樂」的仁者襟懷

第五段,敘寫仁者之心能超越物情,展現先憂後樂的氣度。仁人志士不僅「不以物喜」,更要「不以己悲」。從不被外物牽動,往前推進到不被個人進退、喜憂而牽動,放下一切,才能成就一切。因為心心繫念的是家國,無論是處江湖之遠,或是居廟堂之高,皆有不忍人之心,皆以憂君憂民為前提,遂能將個人憂樂置於度外,而全然以家國為上。

然而,如此以民為憂、以君為憂,可有歡樂之時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襟懷,就是這些仁人志士所樹立的曠世絕代典範。「先憂後樂」何其難能、何其難為,但是范仲淹以此自期,也期勉滕子京、期勉天下人。

最後設問提出:若無這些人,那麼誰是可以學習的典範呢?也就是昭告世人,這就是范仲淹追求的理想典型,也以此躬身踐履。

當時,范仲淹雖在鄧州,並未親到岳陽樓,全文卻能夠超越表層的淫雨霏霏、春和景明的景色描寫,通透到更高的仁者情志。一來會通貶謫事實,二來契悟有志之士,不該陷溺在個己悲喜之中,而應追求更高的理想。

統攝全文,從寫境觀之,巴陵勝狀、滿目蕭然、心曠神怡三段所敘寫之景宛在眼前,刻摹精妙細緻,如目見耳聞、身歷其境。從造境觀之,去國懷鄉、寵辱偕忘二段所敘之情,心境與物色相感而通,將千古遷客之情志梳理成悲喜二系,通達曉暢,其實就是范仲淹心境的會通,也是生命的抒懷。這些皆具現在日常生活之中,無論在京為官、在外守邊,或貶謫流離,皆以此自勵自期,從不為個人利害得失而有憤懣之心。

四、淬勵生命的恢宏氣度

范仲淹為何有如此宏大的仁者襟懷?與其生命歷程有關。二歲喪父,母親為了生活再嫁,因家境清貧,刻苦攻讀,日夜不息。寒冬疲累時,用涼水潑面提神;三餐無以為繼時,將冬粥割分成數等分,每餐僅吃一份,這樣艱辛自勵,並不以為苦。大凡要成大功立大業的人,必須經過勞其筋骨的淬勵,方能成就不忍人之心志。

范仲淹經歷寄人籬下的生活,特別能感會生活艱困的辛酸,遂在蘇州吳莊買田千畝作為義莊,救貧恤苦,幫助同鄉之人,使清貧老苦皆有所養,迄今仍被後人稱譽。也曾建議仁宗廣設書院,唯有培養人才,方能全面改善頹危冗濫的國政。

教育興學,就是有遠見的政策,他將個人辛苦反轉成助人之資,創辦學校、成立義莊,就是這種不忍人之心所淬勵出來的志節,懷抱著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仁者襟懷,成就「先憂後樂」的典範。摘自《理想的讀本.國文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