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noise
走進台南善化,街道蜿蜒、屋瓦斑駁,巷口的空氣混合著香灰與青草氣息。穿過市場的人聲與攤販吆喝,一座朱紅色牌樓映入眼簾,匾額上「慶安宮」三字在午後陽光下閃閃發亮。這座廟,靜靜矗立於地方的心臟,香煙裊裊,彷彿在時間的洪流中,仍以自己的呼吸訴說著土地的故事。
據傳慶安宮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最早是一座供奉文昌帝君的文昌祠。彼時的善化仍是西拉雅族「目加溜灣社」的聚落,漢人移民初來乍到,為子弟求學祈福而設祠。隨著移墾深入與人口聚集,信仰逐漸由讀書祈願轉向祈安護佑。漳泉移民帶入的媽祖信仰在此扎根,文昌祠轉化為媽祖廟,並命名為「慶安宮」──寓意慶賀平安、庇佑地方。
從那時起,善化人的生活與媽祖的身影密不可分,從農耕的祈雨、漁民的平安,到現今商家開張的上香祝禱,這座廟始終扮演著集體信仰的中心。
慶安宮不僅是信仰場域,也是一座蘊藏歷史記憶的地景。廟旁的「荷蘭井」正是明證。這口古井源自十七世紀荷治時期,據說是荷蘭東印度公司於目加溜灣社設立教習所時所鑿,用以供應傳教士與居民之需。三百多年過去,殖民者離開、政權更替,而井依舊。如今它靜靜佇立於廟旁,與媽祖廟並存,成為台灣多元歷史的象徵。
荷蘭井與慶安宮的共存,像是歷史的兩個呼吸,一個向外望,一個向內聆聽;它們共同講述著台灣文化如何在衝突與融合之間,生出柔軟的力量。這樣的並置,讓人領悟到:土地不曾拒絕任何歷史,它只是靜靜保存、靜靜訴說。
踏入正殿,最先吸引人的是那組錯落有致的木構梁架。每一根梁柱皆留有刀痕與墨線,是時間的筆觸,也是工藝的語言。屋脊上的剪黏栩栩如生,龍鳳交錯、八仙過海、封神人物,一段段故事在屋瓦上展開;琉璃瓦在陽光下折射光影,如波光流動,讓廟宇彷彿有了呼吸。兩側的龍柱盤旋而上,鱗片細緻,氣勢昂揚,象徵守護與吉祥;壁面彩繪描繪民間故事與宗教典故,色彩經歲月洗禮而不減其神采。
走在廟埕石板上,可以感受到那股沉穩的力量──建築不只是形體,更是信仰的容器。每一道雕飾、每一筆漆色,都是善化人對神明、對土地的敬意。廟宇的修復多次進行,但匠師始終遵循傳統工法,讓慶安宮得以在現代化的浪潮中保留古樸神韻,成為台南少數仍保有完整木構藝術的廟宇之一。
而真正讓慶安宮充滿生命力的,仍是人。
每逢農曆三月媽祖聖誕,廟前熱鬧非凡:鑼鼓喧天、神轎巡行於街巷之間,那不只是宗教活動,更是一場社區的集體記憶。老人於廟埕閒談,分香腳供品;孩童奔跑追逐,學著叩首;遠方返鄉的遊子,帶著感恩與思念回來上香。信仰在這裡化為生活的節奏,連結了不同世代,也延續著共同的歸屬感。
有人說,「善化人若離鄉再久,回來第一步必到慶安宮。」那是因為這裡早已超越宗教層面,成為一種情感的象徵──它提醒人們,平安不是神蹟,而是人與人相互守望的結果。
今日的慶安宮,依舊在香火與晨鐘暮鼓之間,守護著一方人心。當夕陽斜照廟牆,金光映在「慶安宮」三字上,像極了時間的印記。廟旁的荷蘭井倒映著天色與人影,靜靜地告訴後人:歷史不只是過去,它仍在這片土地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