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美學】生物形態論的藝術心象 文/王哲雄口述/李幸芸整理 |2025.10.12 語音朗讀 2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清流 圖/王哲雄幻化 圖/王哲雄生物形態 圖/王哲雄天籟之音 圖/王哲雄錯覺 圖/王哲雄岩語潛流 圖/王哲雄生態奏鳴曲 圖/王哲雄心鑰 圖/王哲雄 文/王哲雄口述/李幸芸整理在某個適當的時機,一股潛藏在人們心底的無形力量,會催促自己去面對突然湧現的內在意向。這種逃脫理性意識約制的「心.象」,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往往成為靈感無盡的泉源。「真實」並不全然來自視覺的體現;內在看不見的隱形世界所孕育的情感,往往才是毫無遮掩、禁忌與修飾的真正「真實」。但攝影是藝術嗎?藝術史權威王哲雄教授已在〈快門下的詩意 人間萬象無遠弗屆〉一文中(見7月20日逐光獵影版)闡述得十分清楚,在此不再贅述。這回,王教授以其融貫中西的深厚學術底蘊,為大家整理出他在以滑鼠當畫筆進行攝影繪畫性創作時,所研究的「生物形態論」之藝術理念。「生物形態論」(Biomorphisme)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焦躁不安與迷茫的社會氛圍,影響了眾多歐洲藝術家。他們開始透過心理學與物理科學的觀點,挖掘潛意識中湧現的無形符號與象徵,並在探究構成人體可識別的細胞結構與生命形態的過程中,尋找所謂的「真我」。這一思潮與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之間關係密切,因此產生出一種以「直覺」為核心的表現形式——以自然生成的圖案、生物形態或形狀作為創作的原型。這種從內在情感出發、以流暢方式創造藝術的特質,以及由此衍生的曲線美學,不知不覺滲入各種藝術領域,包括繪畫、雕塑、裝飾藝術、建築與室內設計。例如,洛可可(Rococo)風格中常見的貝殼與苜蓿葉裝飾圖案、「新藝術」(Art Nouveau)運動的蛇形蔓藤花紋,以及伊斯蘭藝術中喚起植物形態的圖案,皆是此類美學精神的衍生物。該美感形式繼續延用於往後的藝術運動中,出現了各種「類有機形體」(organic-like forms)的設計語彙。王教授毫無保留地闡釋了:視覺審美與「生物形態」之間,看似可被辨識,卻又無法完全確定其所潛藏的「真實」,兩者其實蘊含同等的能量,儘管後者往往以抽象的形式出現。他進一步指出:「許多生物形態藝術家認為,藝術中『有機抽象』的直覺過程,是通往存在之宏觀與根本真理的重要載體。透過這一過程,人們得以強化自身的精神本質,揭示對未來的願景與訊息。」王哲雄教授將攝影視為藝術表現的媒介之一,致力於拓展創作的疆界,逐步開啟我們多元的觀看方式,包括攝影者的自我認知與心態、作品中「內具靈性」與「外在現實」傳輸的平衡修養,以及攝影在當代藝術脈絡中的位置與意義。他的論述不僅是創作方法的探索,更是精神傳承的實踐。作者簡介王哲雄教授 Dr.Joseph Wang法國巴黎第四大學藝術史與考古學博士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教授暨所長李幸芸博士國立台北大學東西哲學與詮釋學研究中心專案研究員 前一篇文章 【影像筆記】荷塘變奏曲 下一篇文章 熱門新聞 01菲律賓宿霧強震 佛光人馳援賑災2025.10.0602中秋草地音樂會 祈願世界和平2025.10.0703星雲大師全集【經義】佛法滿人間—一念三千2025.10.0604種瓜得杯 種葫蘆瓜取代紙杯2025.10.0605拚日能源自給自足 高市力挺核能2025.10.0706西藏珠峰突降暴雪 傳近千人受困2025.10.0707新馬寺佛光普照 大馬民眾慶中秋2025.10.0708曼城佛光山贈圖典 愛丁堡大學典藏2025.10.0709消防員如觀音示現 圓福寺秋節致意2025.10.0610台北監獄收容人皈依 展開新人生2025.10.06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影像筆記】荷塘變奏曲【時光映象】荷韻【光影哲思】一日一龜一學校【光影魔術師】六十石山 金針花開滿山坡 作者其他文章【視覺美學】快門下的詩意 人間萬象無遠弗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