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美學】生物形態論的藝術心象

文/王哲雄口述/李幸芸整理 |2025.10.12
24觀看次
字級
清流 圖/王哲雄
幻化 圖/王哲雄
生物形態 圖/王哲雄
天籟之音 圖/王哲雄
錯覺 圖/王哲雄
岩語潛流 圖/王哲雄
生態奏鳴曲 圖/王哲雄
心鑰 圖/王哲雄

文/王哲雄口述/李幸芸整理

在某個適當的時機,一股潛藏在人們心底的無形力量,會催促自己去面對突然湧現的內在意向。這種逃脫理性意識約制的「心.象」,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往往成為靈感無盡的泉源。

「真實」並不全然來自視覺的體現;內在看不見的隱形世界所孕育的情感,往往才是毫無遮掩、禁忌與修飾的真正「真實」。但攝影是藝術嗎?藝術史權威王哲雄教授已在〈快門下的詩意 人間萬象無遠弗屆〉一文中(見7月20日逐光獵影版)闡述得十分清楚,在此不再贅述。

這回,王教授以其融貫中西的深厚學術底蘊,為大家整理出他在以滑鼠當畫筆進行攝影繪畫性創作時,所研究的「生物形態論」之藝術理念。

「生物形態論」(Biomorphisme)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焦躁不安與迷茫的社會氛圍,影響了眾多歐洲藝術家。他們開始透過心理學與物理科學的觀點,挖掘潛意識中湧現的無形符號與象徵,並在探究構成人體可識別的細胞結構與生命形態的過程中,尋找所謂的「真我」。

這一思潮與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之間關係密切,因此產生出一種以「直覺」為核心的表現形式——以自然生成的圖案、生物形態或形狀作為創作的原型。

這種從內在情感出發、以流暢方式創造藝術的特質,以及由此衍生的曲線美學,不知不覺滲入各種藝術領域,包括繪畫、雕塑、裝飾藝術、建築與室內設計。

例如,洛可可(Rococo)風格中常見的貝殼與苜蓿葉裝飾圖案、「新藝術」(Art Nouveau)運動的蛇形蔓藤花紋,以及伊斯蘭藝術中喚起植物形態的圖案,皆是此類美學精神的衍生物。該美感形式繼續延用於往後的藝術運動中,出現了各種「類有機形體」(organic-like forms)的設計語彙。

王教授毫無保留地闡釋了:視覺審美與「生物形態」之間,看似可被辨識,卻又無法完全確定其所潛藏的「真實」,兩者其實蘊含同等的能量,儘管後者往往以抽象的形式出現。

他進一步指出:「許多生物形態藝術家認為,藝術中『有機抽象』的直覺過程,是通往存在之宏觀與根本真理的重要載體。透過這一過程,人們得以強化自身的精神本質,揭示對未來的願景與訊息。」

王哲雄教授將攝影視為藝術表現的媒介之一,致力於拓展創作的疆界,逐步開啟我們多元的觀看方式,包括攝影者的自我認知與心態、作品中「內具靈性」與「外在現實」傳輸的平衡修養,以及攝影在當代藝術脈絡中的位置與意義。

他的論述不僅是創作方法的探索,更是精神傳承的實踐。



作者簡介

王哲雄教授 Dr.Joseph Wang

法國巴黎第四大學藝術史與考古學博士

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教授暨所長



李幸芸博士

國立台北大學東西哲學與詮釋學研究中心專案研究員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