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屏法師(佛光山叢林學院男眾學部副院長)
珍珠並非天成。
當沙粒、微生物入侵蚌體時,蚌為了自護,分泌珍珠質,一層又一層包裹,終於成就圓潤光澤。人們讚歎珍珠之美,卻往往忽略了其背後的艱難與淬鍊。若只愛珍珠的晶瑩,卻嫌棄砂礫的粗糙、蚌殼的腥味、海水的鹹苦,恐是不懂得萬物彼此連結, 環環相扣而成的緣起法則。 沒有帶來不適的砂礫,何以成就珍珠?
人生亦如是。困境與衝突,往往正是成長的起點。星雲大師常說:「人生要接受考驗,因為逆境才是菩薩道的磨刀石。」在佛光山叢林學院的日子裡,每日的晨鐘暮鼓、五堂功課、經典學習、出坡作務等,這些看似單純的規律生活,實則也有挑戰,有人須克服遠離家鄉的孤寂,有人要突破語言與文化的隔閡,也有人在內心深處與自己的煩惱搏鬥。這些「砂礫」的存在,不是障礙,而是催化成長的因緣。
在家師的教育理念中,佛學院不僅是傳授佛法的學府,更是磨礪僧格的道場,看似簡單卻蘊含深義。
就像蚌以層層包裹將傷害轉化為珍珠,同學們也在一次次自律的生活中,把不適與煎熬化為內心的清涼與自在。在炎夏汗流浹背地生活中,內心雜念逐漸沉澱,法水潤澤,漸漸映照出一顆顆光明的「心珠」。
珍珠若被由外而內層層削去,僅剩當初那粒不起眼的砂礫,人們還會珍視嗎?這正如我們看待他人,是否只在乎外在成就,卻忽視了他們背後的努力與忍耐?能否在一顆砂礫的平凡中,看見潛藏的無限可能?能否以耐心與慈悲,陪伴它經歷歲月,最終成就為一顆珍珠?
佛學院的生活,正是這樣的養成。課堂上,師長們不僅傳授經論,還引導如何將佛法落實於生活。當遇到摩擦、誤解,彼此以懺悔、以和合來面對;當遭逢疲憊、迷惘,彼此以慈悲與信心互相勉勵。點滴累積,正如蚌一層層的分泌,逐漸培養出僧格的堅韌與智慧。
那麼,人們對於珍珠的喜愛,究竟是因為它的外貌?是因為它的過程?是直覺的吸引?還是稀有與象徵?星雲大師的回答或許是:珍珠之所以珍貴,不只因它的稀有,而在於它啟示我們,人生的光明正是由苦難中孕育而來。
願我們在人生旅途上,無論遇到多少難以調伏的沙塵,都能以佛法的法水滋潤,轉苦為甘,把荊棘化為蓮花,把砂礫養成明珠。如此一來,每一個生命都能成為人間佛教的見證者,綻放出智慧與慈悲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