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正文
「人是向死而有存在的」概念是出自馬丁海德格《存有與時間》,意指透過對死亡終局的意識,人們才能深刻地反思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這句話在本片透過獨特生命旅程的敘事,正呼應了海德格「向死而生」的哲學觀點。
《班傑明的奇幻旅程》,改編自美國作家史考特費茲傑羅(F. Scott Fitzgerald)一九二○年代的短篇小說,他的靈感來自於知名作家馬克吐溫先生曾說:「如果我們能夠出生時八十歲,再逐漸接近十八歲,人生一定會更美好……」。導演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勇氣十足的以時光倒述為主軸,從看似順序顛倒,經歷生老病死的過程中,帶領你我探討人生的幸與不幸。
老年嬰兒逆向成長
影片破題於蓋托先生,他眼瞎,但是手巧,善於打造時鐘,他的獨子從軍又為國捐軀之後,蓋托完成紐奧良市的委託,製作火車站的大時鐘,但在啟用典禮時,大鐘的秒針卻是左旋轉的,當眾人以為製作過程有誤時,他卻說出︰「我是故意這樣設計的,我希望時光能夠倒流,讓戰場死去的亡魂能再回返……」此時,銀幕上的影像開始倒流逆轉,在戰場上仆地死難的戰士,重新恢復了元氣生機……人生無法倒帶重來,但是電影可以。
導演以班傑明的視角展開,他經歷了從老年到嬰兒的逆向生命成長,帶著一種近乎苦樂參半的樂觀,探索了愛情、家庭、死亡,以及不斷變化的人生課題。時間是本片貫穿的主題,班傑明因為身體的奇特狀況而與時間產生了獨特的關係,當他七歲時,他的黑人養母帶他去教會請牧師驅鬼,牧師問他幾歲了,坐在輪椅上、形容枯槁的班傑明回答:「七歲,只是,我看起來更老些﹗」大家都笑了,仔細看班傑明的表情,他真有七歲的天真與疑惑,只是外表是七十幾歲,他置身在老人群中,從沒有人發現他的真實面貌。只有童年的戴西認出他來,她說:「我知道你沒那麼老,因為你不像我奶奶。」來養老院探望祖母的黛西遇見了同齡的班傑明,雖然祖母不允許孫女和一個小老頭當玩伴,但兩小無猜的他們總是在每周日一塊玩耍,也結下不解之緣。
一直住在養老院的班傑明始終都不覺得自己與別人有什麼特別不同之處,直到某日,他把自己似乎愈來愈年輕的跡象告訴了一個老太太,老太太告訴他:「如果你會愈來愈年輕,那你就必須面對看著心愛的人老去而無法相守的孤寂,我們注定要失去我們愛的人,不然怎能明白他們有多重要?」
體驗時間流逝無常
十八歲那年,班傑明離家跟著水手出海接觸外面的世界,在歷經二戰爆發後重逢兒時友伴黛西,然而,兩人並沒有交集,直到他們在生命的中途,命運才追趕上了彼此恰好的年齡與登對的外表。這是一段很類似雙股螺旋DNA,既反向又平行還互補的愛情故事,世人皆說:「不要在錯的時間裡,遇見對的人,那只會造成錯過,也不要在對的時間裡,遇見錯的人,那也只是浪費時間。」換言之,在對的時間裡,遇見對的人,是何等的幸運可貴。
大衛芬奇以第一人稱的「回憶」視角進行非線性、跨越多時代的敘事,影片捕捉班傑明隨著年齡增長所帶來的孤獨與內心矛盾,呈現角色情感的流動,他運用了多樣化的拍攝技巧,將班傑明的生活和經歷以一種獨特的方式鋪陳時間、生命、親情與愛,導演在劇情中穿梭製造出許多反思,透過故事的起承轉合引導觀眾體驗時間流逝的詭譎無常,反覆淬煉你我對人生意義和價值的再思考,展現其對生命深度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