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電影是給人勵志、寬恕、療癒與充滿希望的天堂,那麼觀看《海邊的曼徹斯特》,就猶如進入冰山探險般,甚至以為自己會找不到出口;本片的空氣是冷冽的、情緒是沉重凝滯的,連陽光與海水都被憂鬱籠罩。圖/采昌國際多媒體提供
文/胡正文
如果說電影是給人勵志、寬恕、療癒與充滿希望的天堂,那麼觀看《海邊的曼徹斯特》,就猶如進入冰山探險般,甚至以為自己會找不到出口;本片的空氣是冷冽的、情緒是沉重凝滯的,連陽光與海水都被憂鬱籠罩。
當下回憶雙線交錯
電影開始,整個天空灰濛濛,地面覆蓋著皚皚白雪,舒緩的配樂透露出一絲傷感,我們看到一位藍領的中年男子,陰沉淡然的修馬桶、配水管、剷雪,收工後的他,很少說話,沉默絕望中帶著一絲怒氣,給人的感覺是壓抑、憂傷而孤獨,眼睛裡甚至看不到光芒,無法言喻的悲傷不斷瀰漫。
電話響起,醫院的人通知他,他的哥哥Joe因心臟病去世,Lee不得不放下手上的工作,驅車前往海邊的曼徹斯特,重新面對以往的難題。
這是一段叔侄經歷親人死亡後,處理後事並共同生活的故事,非線性的敘事,採用當下與回憶雙線交錯進行,自然流暢的道出人物的心裡糾結。原來,幾年前Lee因為疏失導致住家失火,雖然妻子蘭蒂被救了出來,但他們的三個孩子卻全葬身火海,之後妻子離婚並再嫁,他則陷入創傷陰影。
導演並非以開門見山的方式來處理Lee悲傷的情緒,而是細膩地將生命難以承受的悲痛,小心翼翼地藏在最深處,刻意模糊時間點的界線,交互穿插他回到曼徹斯特的前後生活,像剝洋蔥般層層揭開Lee不願面對的記憶,強迫他正視自己的過往。
不讓悲傷吞噬了他
就如在律師事務所的一景,律師根據哥哥的遺囑,指定 Lee當他青少年兒子派翠克的法定監護人,但那意味著他得回故鄉定居,Lee很抗拒掙扎,百般不願意。他開始憶起種種過往,原本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與妻子相愛,共同養育著三個孩子,和哥哥濃郁的手足情,姪子開船釣魚的戲鬧互動……所有曾經的傷痛都一點一滴湧上心頭。
那場悲傷的大火從不曾因時間而減弱在Lee心中的力道,他無法原諒自己忘記關緊壁櫥防護而釀成家中的火災,多年後陰霾依然揮之不去。導演將絲絲縷縷的生活匯集成悲傷洪流,在冰冷窒息的氣氛中,雲淡風輕地描述這份情感,娓娓道來這個關於「失去」的故事。
而儘管談的是生離死別的沉重議題,但影片的每個角色,卻又都像是我們身邊的大眾,每個瑣碎的細節,都將影片和真實的世界拉近了些。其中一幕是Lee與前妻在街角偶遇,蘭蒂痛哭失聲的道歉,期望Lee能原諒她,但是導演沒有讓Lee因此大受感動的不再執著於過往放過自己;他反讓Lee呈現最真實的情緒反應——深度內斂後的痛苦及萬分悔恨的自責。
對Lee來說,生命難以承受的悲傷沒有吞噬他,也沒有讓他更強壯,他選擇哀愁,將無心卻無法挽回的錯放在心底緊緊壓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