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榮譽教授)
大乘菩薩道五十二個階位的修證內涵(續)
在上周的文中,我們已經討論了菩薩行者在「十住」位與「十行」位中的修證內涵,接下來要說明「十回向」位與「十地」位的修證。
在「十回向」的十個階位之修證過程中,行者修習中觀(又稱「中道觀」),同時能調伏「無明惑」。所謂「無明惑」,前面已經解說過,這是天台宗所立的三惑之一,「見思惑」能障礙涅槃之道,「塵沙惑」能障礙菩提之道,「無明惑」則能障礙中觀之道。「中觀」者,超越空假二觀與真俗二諦,不真不俗,即真即假;能澈見真諦的寂滅實相,但不停滯於寂滅的一念上;亦能洞見俗諦的虛幻生滅,所以能隨順因緣化導眾生而不與俗情同流合汙,這就是中觀的殊勝境界。
「無明惑」是一種極其微細的煩惱,行者斷除一分無明,即可證得一分中道觀的諦理。行者於十回向位,只是能夠調伏無明,尚無法斷除無明,必須在「十回向」位修證圓滿之後,證入到「初地」時,才能漸次斷除無明。無明一分一分地斷除時,聖位也就一地一地的提升,一直到「等覺」菩薩位,再斷盡最後一分無明,便證入「妙覺」佛地,成等正覺。
雖然,行者在「十回向」位時,尚未證得中道觀,僅能調伏無明,同時修習中道觀;不過,自「第八住」位至「十回向」位圓滿,已經是修行道上「三不退」位的第二不退了,稱為「行不退」。也就是說,行者此時所證的解脫之道,已與第一義諦的中道合一相應而行了。
綜合上述,從「初住」至「十回向」一共三十個階位,乃是菩薩行者的賢者位,合稱為「三賢」位。當行者修持「十住、十行、十回向」這三十個賢位圓滿之際,於「十回向」位的最後一念,首度破除一分無明,就證入「初地」,便是聖位菩薩了。行者證入登上「初地」階位之時,稱為「登地」,至此才是名副其實的菩薩,故稱為「地上菩薩」。也就是說,當行者證入到「十地」位 ||也稱為「十聖」位時,才是真正進入到菩薩聖位的位階。所謂「地」者,是能出生、能運載的意思,亦即是說,「登地」以後的菩薩聖者能出生無量功德,能修學無量法門,能運載無量眾生至究竟佛地。此「十地」位的修證境界,一地比一地高深,一地比一地廣大,地地能出生,地地能運載,直至究竟佛地。
登地的菩薩聖者從「初地」開始斷除「無明惑」,亦即菩薩行者證入甚深定慧,修行愈趨圓滿階段,一分一分地斷除無明煩惱,一地一地的證得真如法性,是為「分證即佛」。總之,菩薩聖者於「十地」位修習中道觀,以中道觀破一分無明,便顯一分三德,而證第三不退,稱為「念不退」,開「佛眼」,成就「一切種智」。所謂「一切種智」,即是能夠照見一切法與一切相,空如寂滅,又能夠洞觀一切法與一切相的種種分類差別,能夠雙照空有與真俗,如此證得真俗圓融的智慧。而「中道觀、佛眼、一切種智」三者,所指的其實是同一件事,就是能夠破除無明,能夠顯現三德的智慧。菩薩聖者於「十地」位修證圓滿之後,就登上「等覺位」,而與佛的位階相等了,便是等虛空,遍法界,廣大而無邊際,高深而無極限了。
若無明不破,則三德不顯;顯了三德,才入聖域的階位。所謂「三德」,乃是大涅槃的祕密藏,亦即是:體證了佛性本體,稱為「法身德」;如實明了覺知一切諸法的法相,稱為「般若德」;遠離一切繫縛而得大自在,稱為「解脫德」。因此,「初地」以前的賢位菩薩之生死,還是由業力決定的,不得自主的;「初地」以上的聖位菩薩之生死,則是由自己的願力決定的,能夠自由作主、來去自在的。
所謂「念不退」,是指行者了知生死本際,涅槃本際,煩惱本際,菩提本際;因此,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二者不一不異,念念皆能與佛智相應。菩薩聖者到了「初地」以上,便能自由化現,雖是菩薩,而能分身百界,以佛的姿態示現,教化有緣的眾生。然而要究竟成佛,菩薩聖者尚須一地一地破除無明,一地一地分證中道,一地一地增顯三德,一地一地開一分佛眼。到了第十「法雲地」,再破一分無明,便證入「一生補處」的「等覺」階位;所謂「等覺」,乃是相等於佛而又略微不同於佛的意思。證入「等覺」位的菩薩,除了佛陀之外,就已經無人能夠測知等覺與佛的不同之處了。(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