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客》近期刊登了一篇知名編輯兼作家約書亞.魯斯曼的評論文章指出,AI不只提供了文化消費的內容,透過影響人們的思惟與喜好,可以形塑文化;該文憂心,AI已不只是工具,而是直接「接管了文化」。
著名日本遊戲設計師小島秀夫也有類似的擔憂。他在新近發布的遊戲中,對人類過度依賴連線與演算法的生活提出警示,小島秀夫說,「人們將決策權交給了演算法與AI,非常值得警惕」。
根據《哈佛商業評論》所做的調查,人們使用AI的主要目的已出現明顯的變化。二○二四年的前三名分別是產生新點子、療癒和陪伴以及為特定目的搜尋,到了二○二五年,療癒和陪伴已躍居第一,其次是梳理生活,第三是找到人生的意義,這三大目的可以說都與人的心靈需求有關,令人感到意外,AI明明沒有生命,卻竟然為許多生活陷入茫然的人,提供了情緒價值、有時還成為他們的心靈寄託。確實已有專家觀察到,很多人把ChatGPT當作好朋友或心理諮商對象,會跟ChatGPT說心事、尋求建議等,人與機器之間的界限似乎逐漸模糊,AI甚至取代了人。
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人們不自覺地耽溺於科技的便利性、全面性與誤失低這三大特點,養成了依賴演算法和AI過生活。約書亞.魯斯曼和小島秀夫都注意到,現代人從一早起來就被演算法和AI制約:出門該走哪條路、搭什麼車、到哪家餐廳吃什麼、看什麼電影、讀什麼書、聽什麼音樂……演算法都會直接告訴我們答案。
以往沒有演算法主宰我們的選擇與決定時,生活裡總有因直覺或好奇所帶來的偶遇以及人事物,但如今人們的生活少了很多「不確定性」;對此,小島秀夫覺得有絲絲遺憾,因為他認為,人生最珍貴的瞬間,往往就是來自於突如其來的經驗,「如走錯路誤入一家陌生的咖啡館、意外認識的新朋友等,這些都是真正構成人生更為精采與值得期待的要素」。然而,當人們愈來愈習慣「凡事問谷歌大神」後,這樣的意外顯然也就愈來愈少了。
到了AI時代,情況更令人擔憂,因為AI不只推薦,還直接生成各種內容,包括新聞摘要、影片腳本、繪圖,連完整的小說都可以靠AI完成。然而,出於AI的作品並不是來自藝術能動性,而是從被確認的「模式」中生出,因此AI常常會流於公式化,缺乏獨特靈魂。當人類生活中的AI產出快速增加,那麼,我們還能享有多少真正的創意?約書亞.魯斯曼與小島秀夫一樣,強調真正能夠打動人心的創作與藝術,往往來自於「偶然、衝突甚至錯誤」這些混亂過程;這些不可預期的意外,常會帶來珍貴的靈感、創造打動人心的火花。
AI助理不但會「投我們所好」推薦生活中食衣住行育樂的各種選擇,還會生成內容、成為我們的文化內涵。與AI共舞的世界或許方便、快速,但AI終究難以完全取代人類的情感深度,若是過度依賴AI,恐將壓抑許多生而為人的真實經驗與寶貴體驗,也將稀釋人與人之間透過分享而產生的共情。因此,有意識地避免AI全方位地滲透到我們的生活,已是現代人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