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顯影】以知識養心,以人格立身 一位史學大師的人文啟示

文/黃鎮 |2025.09.26
46觀看次
字級

文/黃鎮

中研院院士、唐獎漢學獎得主許倬雲今年八月四日於美國辭世,享壽九十五歲。

這位著名的史學家與漢學家,以宏觀的歷史視野與深厚的人文修養,影響了數代人。他是史學殿堂中的巨擘,更是一位對文化責任感與人格修養有深刻思考的知識分子,其一生留下的不只是學術著作,更啟示了我們如何安頓身心、培養堅實而溫厚的內心力量。

以下,將從「知識」、「人格」、「責任」、「視野」四個層面,凝練許倬雲的思想與生命實踐。

先談知識,這是養心的基石。許倬雲曾言:「教育若不能教人思考,只是機械灌輸,那只是製造工具,而非培育人。」所以,學習的目的不在證書,而在培養判斷力。透過閱讀經典、學習歷史,除了獲得知識,更能釐清價值,讓理性成為內心支柱。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許倬雲正是身體力行這句古訓。他強調讀書不只是在「知道」,更要「懂得」,懂得分辨是非,懂得自我省察,也懂得以知識涵養胸懷,建立一個穩定且深刻的內心世界。

再談人格,這是謙和人文與學問的交融。許倬雲雖然長年浸淫於嚴謹學術,卻以謙和著稱。他的朋友回憶:「他眼神中有鋒芒,更多的卻是平和與關愛。」對他而言,知識並非炫耀的資本,而是傳遞尊重與理解的工具。

法國思想家蒙田曾說:「最高尚的學問是學會做一個好人。」知識若缺乏人文精神,便只剩下冷漠與傲慢;唯有將學問化為關懷的能力,才能真正滋養內心,使其堅韌而溫厚。

許倬雲的人格魅力,正是來自於這種「學術」與「人文」的交融。他提醒我們,真正的學者不僅活在知識殿堂裡,更要在生活中謙遜待人,與世界對話,從而養成寬廣而深邃的心靈。

三是責任,在時代風浪中堅守文化。作為歷史學者,許倬雲始終關注文化的延續與時代的轉變。他多次提醒不要輕率丟棄傳統價值,應以文化智慧應對世界的不安。他認為文化是一種責任,足以用來修補社會裂縫、安定人心。

他主張修養不是自我封閉,而是為了更好地面對外部的挑戰。當人以文化為根、以歷史為鑑,就能獲得一種「穩重感」與「判斷力」,不易被情緒或網路輿論操弄。許倬雲一生勇於對社會風氣提出批判,正是他內心涵養的自然流露。

最後是視野,透過歷史去包容與理解世界。許倬雲的史學關懷不只聚焦於帝王將相,更重視「為常民寫史」。他認為歷史不是精英的專利,而是「每一代人都在添筆」的公共記憶。這種大視野,讓人學會理解差異,學會包容多元。

現代社會充滿對立與焦躁,若無寬闊胸襟,便容易陷入狹隘偏見。許倬雲強調,唯有從歷史與文化的高度觀察人世,才能培養理解力與接納力,使內心更自由而不拘一格。正如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所說:「真正的英雄主義,是認清人生真相後依然熱愛它。」許倬雲的文化觀與歷史觀,正體現了這種精神。

回顧許倬雲的一生,他留給後人的不僅限於學術成果,而是一種內心的修行方式,以知識培養判斷力,以謙和成就人格,以責任回應時代,以文化拓展胸襟。在資訊焦慮與價值撕裂的今日,他的思想為我們提供一種安頓的方法。

許倬雲曾說:「一個人如果不能自我安頓,就不能真正理解世界。」這句話,或許正是他留給後世最深刻的提醒。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