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銀行第三季的理監事會議,沒有隨著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調降利率,對不動產的信用管制也沒有鬆綁。在各項壓力下,對不動產放款管制政策至少持續到年底,顯示房地產市場對金融穩定的風險尚未解除,仍須嚴密關注。
八月下旬行政院長卓榮泰喊話,要求「房貸水龍頭開大一點」;不久後金管會、財政部就接連出手,自九月起鬆綁「新青年安心成家購屋貸款」的限制,舒緩今年以來房貸客必須排隊等待撥款的房貸荒壓力。最近房地產市場似乎又開始蠢動,等待政府控管房市的政策風向全面轉變。所幸,央行第三季的理監事會議扮演了安全閥角色,未隨行政院與房地產業者起舞。
儘管金管會以行政函令將新青安房貸排除在《銀行法》第七十二條之二的「不動產放款總額不得超過存款與發債總額百分之三十」的限制外,台灣銀行也調降名下沒有房產的購屋者收支比率審核標準;因為央行要求各行庫必須「自主管理」對不動產放款的集中度,實質控制銀行業對不動產放款的整體水位。
去年下半年以來,房地產業者、房市投資客頻頻哀號央行的限貸令造成購屋的房貸荒、房市交易冷清。
但從政府部門各項數據顯示,房市交易好不容易降溫一點,但房價沒有下跌,房地產的風險仍然沒有解除。
據央行統計,全體銀行不動產貸款占總放款比率(也就是央行最在意的「不動產放款集中度」),到今年八月底為百分之三十六點七一,比去年六月底最高點百分之三十七點六一,僅緩降不到一個百分點。而且儘管央行採取了管制,放款集中度仍沒有明顯改善,可見民間對房價上漲的預期心理依然不減。
整體銀行業超過三分之一的放款集中在不動產單一行業,不但嚴重排擠其他行業的資金需求,扭曲了總體經濟均衡發展;更造成銀行業放款風險大幅提高,一旦房市景氣大幅反轉,整體銀行業將面臨系統性的壓力與風險。
公股行庫因為承做大量的新青安房貸,集中度不降反升,讓公股行庫的貸款能量日益集中在房貸業務,對其他原本就比較不容易取得貸款資金的中小企業更難獲得貸款,或使貸款成本升高。
負責蒐集個人與企業貸款信用資訊的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調查,今年上半年大學剛畢業即貸款買房者,占整體購屋者的比率達百分之一點七,創近年新高。這些大學剛畢業的青年平均購屋總價一千二百零六萬元,也比去年同期提高約百分之六。
顯示在新青安房貸政策超優惠誘因下,許多大學才剛畢業的人,可能工作還未穩定下來,就投入買房的行列。而房價也沒有因為房貸的限貸令下降,年輕人購屋總價一年內就漲了百分之六,都是沉重的負擔。
這次央行腳步穩定,沒有因為外部的美國降息就跟進,也沒有因為內部行政院與房地產業者的壓力就貿然鬆綁銀行業不動產放款集中度,央行自評是「合理的決定」,審慎穩重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