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莊莊
每年藏曆的六月三十日起,藏族地區會開始為期五到七天的慶祝活動,稱之為「雪頓節」,所謂的「雪」就是「酸奶」(類似優格);「頓」是「吃、宴請」之意。這是藏人非常重要的節慶,結合藝術文化、宗教信仰,也是一種族群認同的儀式。
雪頓節的起源,據說是因為夏季昆蟲開始在戶外活躍,因此藏傳佛教格魯派規範所有僧侶,每年藏曆的四到六月必須在寺內「安居」,不得外出,以免踩踏到蟲子而犯了殺生之戒。
這個禁令一直到六月底才會解禁,而等到僧人們陸續出寺後,除了可以獲取信眾供奉的酸奶之外,還會有下列的慶祝活動。
晒大佛:或稱「展大佛」,由僧侶、信眾合力抬著巨大的釋迦牟尼佛唐卡捲軸(展開時長約三十公尺,寬約二十公尺),上午八點在哲蚌寺附近的陡斜山崖展示懸掛,讓當天的太陽光灑在唐卡上;當喇嘛開始誦經,鼓鈸梵唄聲響起,眾人許願後,再將「哈達」(以絹布製成的禮敬法器)往唐卡方向拋擲,並做膜拜狀。因朝聖的人群眾多,有時需要凌晨三、四點就上山卡位,才有機會瞻仰殊勝。
跳藏戲:舞者戴著硬式泥塑面具或軟式羊皮面具,演出藏戲《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每種面具代表不同角色,一部戲甚至可以上演三到五天。這種結合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的跳神藝術,如今已經名列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雪頓節看藏戲也成為不可或缺的傳統。
過林卡:「羅布林卡」是西藏最大的人造園林,「林卡」即是指風景優美的園林。雪頓節時,許多藏人會穿著非常正式的藏服,準備酸奶、酥油茶、青稞酒以及藏式傳統點心來到此地,搭起帳篷或鋪上地墊,一邊唱歌跳舞一邊野餐,與家人朋友相聚並親近大自然,這種過節模式就稱為「過林卡」。
傳統馬術表演:由專業演出者在奔馳的馬匹上表演倒立、疊羅漢等,讓在場民眾感受到傳統高原馬術的精髓。
因為上述活動,雪頓節也被稱為「晒佛節」或「藏戲節」,是藏人夏季的重要節日。見證了在變遷的社會中,除了靜態的文物保存,藏族社會如何透過信仰與藝術,持續建構自身文化與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