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尚智
台灣有多間大學校園內都有土地公廟,包括台灣大學、政治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等校,原因大多是土地公廟的歷史比大學還要悠久。
換言之,在大學設立之前,當地早就有土地公廟的存在,而且是地方居民的信仰寄託。因此大學校方不太可能「乞食趕廟公」,往往形成共存共榮的關係,甚至成為大學校園文化的一部分,讓該校師生津津樂道。
公館的台大土地公廟,又稱為「伯公亭」,位於台大第二學生活動中心與尊賢館之間的小路上,主祀「竹仔林福德正神」。建廟年代相傳在清領時期,早於建校不到百年歷史的台大。二○○○年,台大校方為了收回羅斯福路四段南側校地,陸續拆遷路邊的違建攤販,規畫興建尊賢館等建物,土地公廟也是準備拆遷的對象,然而這個舉動引發地方鄉親不滿與抗議。希望保留土地公廟。
當時的台大校長陳維昭擲筊請示後,得知土地公不願離開台大校園,對此校方也表示尊重。後來在施工期間,就先將土地公暫時安置在水源市場內供奉,讓香火得以連綿,另耗資數十萬元在尊賢館旁建造一座小巧的土地公廟。二○○六年土地公終得以重返台大校園,而台大化危機為轉機的舉措,也在地方上傳為佳話。
至於政大師生較熟悉的土地公廟,則是位於俗稱「麥側」(麥當勞側門)斜對面的「萬興福德宮」。根據日據時期的地籍謄本顯示,萬興福德宮的建廟歷史超過百年,福德神石像亦於二○二四年被列為台北市古物類文化資產,屬於「一般古物」等級。
二○○八年,政大校方為了敦親睦鄰,以「獻戲元年」的大型公演活動慶祝土地公誕辰,由政大歌仔戲社等社團的學生們在廟口演戲酬神,也讓政大師生有機會欣賞傳統藝術之美。
實際上,政大後山校園也有土地公廟,就是位於環山三道的「吊硞坑福德宮」,鄰近國道三號的木柵隧道。另有一說,認為政大土地公是指文山區政大里的土地公,即政大一街的「小坑福德宮」。
新竹市東區的「光明福德宮」,因位於陽明交通大學光復校區北大門前方,而被該校師生稱為交大土地公廟。相傳,以前有名外地考生來到交大考研究所,考前夢見一位長者想喝仙草蜜,考生醒來後,便買了仙草蜜祭拜土地公,果然如願上榜。這個故事廣為流傳,許多人都知道交大土地公喜歡喝仙草蜜。
另有一說,早年附近農民在大太陽下辛苦務農,為了消暑解渴常會飲用仙草茶,也會拿來祭拜土地公。交大學生有樣學樣,於是就行成了拿仙草蜜拜土地公的有趣風氣。還有人從經濟學的角度解釋,因為校內福利社賣的仙草蜜價格比外面商家便宜,學生的荷包有限,因此常會選擇這項經濟實惠的供品。
總之每逢考季,光明福德宮的供桌上就會看到許多考生獻上的仙草蜜與准考證影本,而且口耳相傳,得要供奉以六為倍數的仙草蜜才靈驗。因為名聲遠播,交大校方腦筋動得快,二○○八年還曾推出手持仙草蜜的土地公造型隨身碟。這項具有特殊意義的紀念品不但被許多校友搶購,也成為交大校園文化的一環。
而位於清大後山南校園奕園小徑上的土地公廟,也是年代久遠,在納入校地之前就已存在。除了考生會來拜拜之外,據說,一些做動物實驗的教授也會去祭拜土地公,為實驗動物超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