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傷五臟 飲食、按穴位找回自癒力

陳玲芳 |2025.09.16
54觀看次
字級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工作、人際、家庭壓力接踵而至,出現睡不飽、疲倦、食欲差、頭痛、胸悶、失眠等症狀,中醫師提醒,這其實都可能與「五臟失衡」有關,應及時從飲食、穴位與生活習慣三面向進行微調、找回身體自癒力。

Dr.Nice(忠孝)明悅中醫診所副院長朱益智指出,壓力不只讓情緒緊繃,更會影響肝、心、脾、肺、腎等「五臟」的身心能量,長期下來易導致慢性疲勞、免疫力下降甚至身心疾病。他提醒,情緒與五臟密不可分,壓力就像一面鏡子,會反映出身體最脆弱的系統。

朱益智醫師說,中醫認為「憂思傷脾、怒氣傷肝、恐懼傷腎、悲傷傷肺、喜極或焦躁傷心」,各種情緒對應不同臟腑反應與症狀。

像憂思過度易食欲差、腹脹腹瀉;怒氣易頭痛、胸悶、月經不調;恐懼驚嚇會腰痠、耳鳴、記憶減退;悲傷導致咳嗽、免疫力下降;過度焦躁則心悸、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當壓力長期堆積,五臟協調失衡,健康便會亮起紅燈。

中醫強調「治未病」,朱益智提供五臟保健大補帖,從飲食、穴位及生活習慣著手。養心可用龍眼肉、紅棗、百合、蓮子,並按神門穴、內關穴助安神;養脾可用山藥、薏仁、黃耆燉湯並按足三里、中脘穴助消化。

養肝可用玫瑰花、菊花、枸杞、酸味蔬果搭配太衝穴、肝俞穴疏肝理氣;養肺則以白木耳、杏仁、梨子潤肺清氣、搭配肺俞穴、列缺穴;養腎建議黑芝麻、杜仲、桑椹、枸杞,並按腎俞穴、太溪穴補腎固本。

除了飲食,穴位按摩與生活習慣也是重要關鍵。朱益智建議規律作息、靜坐冥想、練腹式呼吸、避免熬夜與過勞;用餐細嚼慢嚥、避免冰冷食物與情緒用餐;多運動、多溝通舒壓,遠離菸害與空汙。這些日常微調雖小,卻能逐步強化身體自癒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