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總統李在明於八月十五日台灣光復八十周年這一天,針對兩韓關係明確表示,南韓將尊重北韓的現行體制,「不追求以任何形式實現北韓和南韓的統一」,希望兩韓能擺脫陳舊的冷戰思惟與對立格局,恢復彼此的信任與對話。
李在明的最新宣示,意謂南北韓兩邊政府都放棄了統一的目標,這可能是自韓戰後朝鮮半島分裂成一邊一國,七十多年來最重大的情勢變化,對東北亞乃至台海局勢都有其影響與意義。
二○二三年底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就曾公開宣示,南北韓已經不是同一個民族,並修改《憲法》,刪除「與南韓統一」內容,將運作多年的統一委員會解散。
日本媒體分析認為,北韓當局了解以其自身能力,不可能主導所謂的南北統一,反而擔心可能被美國支持的南韓進行吸收吞噬式的統一,因此直接公開放棄統一,以維繫平壤政權的存續。
北韓的統一政策宣傳了幾十年,但統一後的半島國家體制,不論名稱是什麼,如何能夠確保金家王朝代代延續下去呢?所以北韓放棄統一,說穿了就是為了維繫金家政權。那麼承襲於金大中一脈的李在明政府,為何也走上放棄統一這條路呢?
「統一」在南韓雖曾被視為歷史必然,但隨著民主化與世代交替,南韓人民對統一的熱情愈來愈低,特別是年輕世代,超過半數認為沒有必要統一。加上對北韓核武與人權問題有強烈疑慮,以及不願為統一支付天文數字的特別稅,李在明此舉可視為對民意與選情的現實回應。
其次是北韓近年不再將「統一」做為政策,在這樣的背景下,南韓若繼續強調「統一」目標,容易造成外交與雙邊關係上的尷尬與衝突。李在明承認北韓現狀,並表示不走「吸收式統一」的路徑,目的就是要讓北韓放心,願意考慮恢復二○一八年的《南北軍事協定》,以降低「誤判與意外衝突」的可能性。
總體來說,李在明此次政策變動,可說是一種「去神聖化」下的務實權衡。而當半島兩邊都放棄了統一的目標,將大大減少戰爭風險,這也有利中國大陸東北和華北地區的長期安全態勢,因為南北韓如果走向統一,統一後的半島極可能是由南韓所主導,他們一定會保留與美國的盟友關係。
那樣一來,美軍的設施和人員就可北上到鴨綠江沿岸的邊境地區,大大增添對中國的戰略壓力,形同「薩德部署的永固化」。所以,朝鮮半島未來若是繼續維持兩個政權,中國的邊境就有一個軍事緩衝地帶,這也為北京當局所樂見。
對兩岸來說,李在明的做法是一種「去神聖、重務實」的政策範式,給台灣與大陸提供了「不統不獨、和平共存」的參考。這也提醒海峽兩岸,若「政治統一」無法實現,至少可以先思考「降低敵意、維持交流、避免衝突」的機制。
南韓透過「放下統一目標」獲得更多國際緩衝空間,中國大陸是否也需要調整對台論述方式,避免因「統一急迫」而徒增更多國際壓力?兩岸也暫且放棄各自的堅持說法,以取得更多的緩和空間,讓兩岸同胞先鬆口氣,過過平常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