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妙南法師(佛光山叢林學院院長)
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一生奉持「以退為進、以眾為我、以無為有、以空為樂」的人生觀,其中「以眾為我」是個人意識抬頭的時代中,習慣獨來獨往的佛弟子,擴大修行心量、對治自我習氣與執著的妙方。
「眾」可以有三種定義,第一是大眾、眾生;第二是眾緣世間;第三是眾成就。首先從大眾的定義來談,指明要以大眾拓展自己的心量。叢林學院創辦人星雲大師延續傳統叢林的修行方式,學院的每一間寮房住了六至十位學生,訓練他們在大眾中警念自己的起心動念。
記得過去有一位從美國回來的學生,因為生活空間不適應,希望申請住單人房,向來慈悲的大師並沒有同意:「初學的修行人,應該在大眾中磨練、成長自己。」這也是大師常提醒人間佛教的修行人︱︱「我在眾中」。而初領職的修行人,在叢林四十八單中則被稱為「悅眾」,也就是在大眾中能給人接受、服務大眾,讓大眾喜悅。
第二眾緣世間,如《中論》提到的「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舉例來說,同一個空間,照見用餐時是「齋堂」、法會時是「殿堂」、戒會時是「戒壇」、上課時是「課堂」,一樣的空間因著不同的功能,而暫時安立一個「假名」,在緣起的變化中,因著空性的本體,趣入中道義。
比如佛光山每年啟建「萬緣水陸法會」,數十萬人在大雄寶殿前的成佛大道虔誠懇惻,七天圓滿後,又是平凡的寧靜。在每一段平凡的緣起中,有一分不平凡的空、假、中真義。佛陀紀念館為集合「千家寺院、百萬人士」所共建,佛光山教團系統大學也是百萬人興學的成果,足見眾因緣生法的關鍵。而今大師為回饋感恩,啟建高雄新佛教堂,也是時代弘傳中的一股革新力量,佛光山叢林學院師生更響應萬緣建寺,為未來添加弘法的資糧。
最後,我們每天課誦三皈依的「自皈依僧」,佛光山依止心保和尚引用《增一阿含經》,提到「僧就是眾」,眾就是僧團,我們在眾中修行,就是皈依僧,是一分眾成就的力量。每天皈依清淨和合的大眾,如《慈悲道場懺法》卷二所載:「信樂大法,等行慈悲。一切和合,猶如聖眾」,自然與聖弟子產生自在法喜。
《華嚴經》指明菩薩道的修行是一分「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發心,而大師在《佛法真義》中進一步提出「但願眾生得離苦,也為自己求安樂」,自己和大眾會一起成就佛道。可以知道以眾為我,是一分依著大眾擴展自我心量的行持、在眾因緣中通透無礙的理知、更是一分清淨和合的法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