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保第正門。圖/王克崇
賓客(正廳)視野之大花廳。圖/王克崇
文/王克崇
我單獨一人坐在供客人坐的凳子上,正面對著眼前台灣僅存的福州式戲台建築,那極盡巧工的屋頂與梁柱雕刻,在在顯現出大戶人家的氣派和風範。
舊稱「阿罩霧」的台中霧峰地區,除了是舊時省議會的所在地,當地聲名響亮的「霧峰林家」,更是「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的家族。如今林家舊宅,隱身在霧峰鬧區主要幹道之旁,雖不難尋,但初來乍到總還是繞了點路。
霧峰林家祖先是靠「軍功」聞名,宅園區分為兩部分,一是林文察協助平定太平天國、戴潮春事件、參與中法戰爭建立軍功,獲封太子少保的頂厝系統;另一是後世子孫林獻堂,改以「文治」讀書、藝文、經商聞名的下厝系統,再加上萊園(後花園),合併統稱為霧峰林家。
僅開放宮保第大花廳
霧峰林家目前開放參觀的區域,為隸屬下厝的「宮保第」和「大花廳」兩處空間,皆為台灣傳統建築的典範,相當具有文化藝術的價值。
刻意選在周一來訪並避開早先入園的團客,此時宮保第園區除了偶爾神出鬼沒的工作人員外,只剩我一人獨自漫遊。
從臨馬路的宮保第第一進門面,就可得見這台灣碩果僅存的清代一品官宅的氣勢,巧奪天工的雕刻、繪畫(門神)都令人歎為觀止。
猶如古厝中探險尋寶
沿著建議路線逐漸前行,想像著林家人曾經的叱吒風雲,宮保第想必當時冠蓋雲集,門庭若市。
穿過狹長的箭道朝著大花廳方向前進,有種在古厝中探險尋寶的錯覺,漫步來到廳前廣場,悠揚的樂聲從門後傳出。
「大花廳」取名自戲台頂之八角藻井中雕有花中之王──牡丹,盛開的花姿喻意花開富貴。自1890年開始興建至1894年左右完工,三進五開間格局,設計極富特色,主要作為林家宴客和家族聚會看戲等用途,是霧峰林家下厝鼎盛時期的重要象徵。
一景一物皆有其寓意
穿過有規矩之意的圓方之門(圓為規、方為矩,提醒子孫做事有規矩),面對大戲台的正廳為林家談事宴客之處,依尊卑有序,逐級入座。正廳兩旁的望台則留給公子與小姐。
整個大花廳與戲台雕梁畫棟,其中的桃眼獅、麒麟、鰲魚等都有趨吉避凶、招祥納福之意,顯現大戶人家的氣派。
我走到正廳之內,看著嚴肅而莊嚴的擺設,出神之際,背後傳來悠揚樂聲,而我轉身,坐在賓客之位,看著眼前的大舞台,神遊於霧峰林家的鼎盛之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