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裂扭曲的校舍,彷彿時間膠囊記錄著921那夜的驚悚。圖/王克崇
文/王克崇
今年4月初的幾次劇烈天搖地動,引發了自921車籠埔斷層地震以來,台灣規模第二大的地震,讓日常對小地震習以為常的人們,又再一次想起25年前的921大地震所帶來的創痛。
位在環太平洋地震帶的台灣,生活其上的人們不得不與地震共處,自921地震之後,儘管法規修訂以期未來能減少類似或更大規模的地震所帶來的損害,但畢竟災害無情,誰也無法預測下次地震會帶來怎樣的威力。
來到台中霧峰的光復新村,這個以歐洲花園城市規畫的老眷村,雖早已人去樓空多時,但因地方政府的創星計畫「以住代護」,因而慢慢引進了不少人潮移居,儼然成為一個新興的觀光景點。
但在懷舊眷村旁的舊光復國中一隅,保留著地牛翻身當下,隆起的地表與坍塌的教室,紀錄的是921大地震那夜所帶來的震損回憶。
原本應是正值青春洋溢孩子們,運動的操場下隱埋的竟是長長的車籠埔斷層之一部分,那一夜劇烈的震動拉扯,留下的是驚達數人之高的隆起地勢。
操場旁的南棟教室,數支鋼鐵支柱撐著龜裂斑駁卻未傾圮的建築物,頂樓的水箱,書寫著大大的時間膠囊,彷彿在對來訪的人們,述說著921地震那夜的驚悚及無助。
而另一邊坍塌的北棟教室,原本三層樓高建物,壓縮到僅約一層樓的高度,對比教室原本的照片,方知破壞程度之驚人。在震驚於921地震的威力之餘,館方也利用了其他的空間,述說著台灣地震史、921那一夜的故事,並教育到訪的人們地震相關知識。
生活在地震火環帶的我們,不得不和地震共存,也無法預測下一次震災的到來,只能有備無患,多儲備防災避險的常識和能力,將相關災害減到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