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西南】你吃過蕎麥嗎?

文/出谷司馬 |2025.09.11
42觀看次
字級

文/出谷司馬

近年來,在台灣超市貨架或是網路通路上,陸陸續續看到以蕎麥作為原料的食材,特別是蕎麥麵,更是最近常見的食物。

很多人都誤以為蕎麥麵的火紅,是因為它的熱量低,對減重有幫助,但這個迷思只對了一半。根據研究顯示,其實蕎麥麵的熱量並沒有想像中低,甚至比起許多麵食,蕎麥的熱量還排名很前面。但為什麼蕎麥還是如此被推崇,甚至炒起了一股熱潮呢?

首先,由於蕎麥富含蛋白質,各種必需胺基酸在其中都找得到,尤其是一種「離胺酸」的含量,是所有穀物中最高的;其次,蕎麥的蛋白質為水溶性,所以,煮蕎麥麵時如果與湯一起食用的話,營養也可以被完整吸收;再者,蕎麥是一種高纖維的食物,所蘊含的「可溶性纖維量」高於其他糧食類作物。

因此,蕎麥一方面可以促進腸胃蠕動及消化,對清除腸胃內存留之食物很有幫助;另一方面,則能提升飽足感與血糖控制,很適合作為減重計畫中的主食。

從上面的描述可以知道,蕎麥食品的營養價值與帶來的飽足感,對於糧食缺乏的地方來說是一種很好的作物。加上蕎麥耐旱,生長期又比稻米短了約一個月,在日本的文獻《續日本紀》中還特別提到,西元七二二年時,元正天皇為了對抗乾旱,下令全國種植蕎麥與大小麥,這大概就是為什麼日本的蕎麥麵這麼有名的原因。

也因為這些理由,蕎麥成了適合中國大陸西南地區種植的糧食作物。

中國西南苗族流傳的順口溜說「開荒一年好,吃麥吃穀又吃蕎」,而且還希望「年年開荒,收蕎滿倉」。開荒,指的是西南苗族很常見的「火耕」種植法,簡單說就是先將荒地的植物斷根,待其枯乾後放火燃燒,燒完的灰燼可以讓土壤更加肥沃,是一種移動式的農業種植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句順口溜裡都提到了蕎麥。由此可見,蕎麥對於西南民族來說,確實是一種既適合種植又常見的作物。因為蕎麥容易有飽足感,所以對於時常在外長途移動的西南民族而言,蕎麥磨成粉後,就會是一種便於攜帶的糧食。

在許多文獻當中都能看到,少數民族會將蕎麥粉和水做成類似麵糊的食物,方便野外充飢。而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的早期研究員陶雲逵,也曾經在傈僳族的家中看到他們將蕎麥粉和水製成粉漿,然後倒入火塘中仍有餘熱的灰燼裡,等到水分被烘乾以後,就會變成「蕎餅」,是傈僳族人主要的糧食之一。

這些年來,許多原本只在邊疆山區流行的農作物陸續走向城市,成了養生人士的新寵。在現代營養學研究下,蕎麥被發現不但具有降低血壓、血脂與膽固醇的功效,還有促進腸道蠕動、穩定血糖等多種益處,特別是對糖尿病與高血壓患者非常有益。

這些當初被視為不夠精緻、沒有味道,甚至是窮困地區的糧食,如今反倒成了現代人的養生聖品。看著蕎麥產品的廣告鋪天蓋地,誰又能說西南民族是落後的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