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慧如
據天干地支計算年歲,六十過一甲子,某種意義上是「往者已矣,來者可追」,一種向過去的自己道別、往時間的盡頭持續出發的姿態。
花甲之慶特別具有儀式感。我為自己六十大壽的生日禮物思索良久,決定這分禮物必須滿足三個條件:1.必須透過自己努力而得;2.必須象徵某種跨越;3.必須在六十歲這一年完成。於是,這分花甲自壽的禮物定下來了,它就是:自體引體向上。
自從2019年步入健身房重訓,我最羨慕的動作莫過於自體引體向上。除了疫情期間短暫健身房訓練受限以外,平均每周至少三天的重量訓練,引體向上一直是我沒跨過的門檻。教練好心,提供我滿滿的情緒價值,找了許多「女性理所當然不容易做到引體向上」的身體構造因素,我也就打混至今。這些學理根據,包括:女性的睾酮是男性的1/16、脂肪是男性的1.5至3倍、雌激素是男性的20倍、紅肌纖維比男性多30%,等等等等。教練告訴我:女性想要引體向上,需付出相對於男性的許多倍努力。
我下定決心後,每周一次的教練課,引體向上就是唯一的動作目標。教練和我想盡各種法子,讓每一次的訓練進步一點點。我丟開習慣依賴的器械式輔助引體,反覆練習了寬握、窄握、對握、反握的高位下拉;寬距划、反手划、單手划的坐姿器械划船;啞鈴划船;槓鈴划船;槓鈴、啞鈴、壺鈴的各式羅馬尼亞硬舉;六角槓硬舉;繩索臉拉、三頭臂屈伸、後三角、二頭彎舉;彈力帶輔助引體。慢慢去繁就簡,把動作聚焦在幾個順序:懸垂吊槓100秒、寬距離心、對握自體引體。我也才真正意識到:沉肩、挺胸、降肋、收緊核心、肘外琁、腿打直,這些基礎姿勢,對背部發力模式的關鍵作用。
為了自己設定的生日大禮,我被迫面對真實的自己。在這以前,我以為自己又重訓,又在學校當教授,又要小心翼翼地理財,太了不起了。而當我一次次在橫桿上嘗試拉起自己的身體,我忽然醒悟別人眼中的我可能如此:當我重訓的時候,我不是教授,也沒在理財;當我理財,我不是教授,也沒鍛鍊身體;當我教書,我就沒健身,也沒理財。運動喚醒的腦袋跟我說,我最明顯的訓練痕跡其實是嘴皮子。每一次力竭後的再來一次,我都深感慶幸:還好我夠菜,練到哪都不算虧。平常自己練習,倘若旁邊飄來可疑的眼神,我已學會快速用自己建立的狹義理論暗懟:我就是這麼練,沒錯,二頭肌、手臂,全在代償,但是代償怎麼了,二頭肌也是我自己的,代償也沒代償到你身上。那些世界冠軍的動作,哪個不是瘋狂代償,沒人敢說他動作有問題。就因為我還是個細狗,肌肉不夠大,才有人嘰嘰喳喳挑毛病。
當然,有一天,夢幻般的瞬間,我終於拉起自己。解鎖引體向上,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水到渠成,日復一日對抗地心引力,答案就在最簡單的橫桿上。花甲少女,祝你生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