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時空的永恆魔力 悅讀〈史傳德書店〉

文/蘇珊玉(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 |2025.09.09
133觀看次
字級
圖/AI生成
《理想的讀本.國文二》。圖/一爐香文化提供
圖/AI生成

文/蘇珊玉(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

《人間福報》推廣讀報教育,特別推出【想讀】版面以饗讀者。本版精選《理想的讀本》國文篇內容,邀請學者導讀古今中外名作,帶領大眾深入經典,盼藉此提升讀者文學素養,在書香中拓展視野,探索人生智慧。



閱讀是一種旅行,逛書店是一種更豐富的旅行,逛遍全世界最棒的書店呢?女作家鍾芳玲從創作之始便鎖定了這個最幸福也最辛苦的任務,按圖索驥,親臨現場,陸續向海內外的愛書人介紹了許多充滿典故與浪漫情懷的人文書店。這些書店都是每個城市最重要的文化指標,也是最自豪的人文風景。現在,我們就跟著她來逛逛紐約這家「史傳德書店」吧!



〈史傳德書店〉一文,選自《書店風景》一書,此書是著名主題書店寫作才女──鍾芳玲拜訪數千家書店後的紀錄和成果,也是她的成名之作。

《書店風景》自一九九七年出版迄今,幾經大幅修訂,不斷再版,書中圖文並茂,記錄鍾芳玲長期對西方書店的敏銳觀察,從知性與感性面向詳述諸多書店的歷史變遷,宛如一部立體的書店發展史。《書店風景》之後,鍾芳玲相繼寫出《書天堂》與《書店傳奇》,三本書共譜出「書話三部曲」。

「史傳德書店」(Strand Bookstore)是位於紐約市百老匯大道與第十二街交口的傳奇書店,被評為世界上最大的二手書店,烘托出一個本質問題:「一個可以達到八哩長的書店,它的魅力在於什麼?」

史傳德書店可以說是紐約市的文化紐帶,日賣書量高達五千至一萬本,書籍總量達兩百五十萬本,此種氛圍能量讓人想進一步詢問:書店之於讀者,究竟是閱讀道具,還是文化觀察?讀者為何不介意環境擁擠,總能吸引眾多書友出入於其中?

史傳德書店外牆在多年前就寫著醒目的紅底白字標語「八哩長的書」,表示書店中的書若一字排開,將長達八哩(約十三公里)長。第二代繼承人佛列德.巴斯(Fred Bass)說,如今書架早已超過十二哩長,但是他並不想更改這個紐約市民早已熟悉的標語。

史傳德書店的驚喜與祕密

首先,這一間已傳承了三代的書店,為何還能在新時代數位媒體的洪流中屹立不搖?

史傳德書店在一九二七年由班傑明.巴斯(Benjamin Bass)所創立,第二代繼承人佛列德將書店規模擴大,添加了大量經典二手書。他背負著對書店的熱愛,曾說:「你永遠不知道今天賣了啥書,也不知道會買到啥。」表現了書店如同海洋般無邊的懷抱。

第三代繼承人南希.巴斯.懷登(Nancy Bass Wyden)則導入了書店的玫瑰鋼琴系列活動,佛列德對她的想法表示歡迎,但也抱怨道:「她老是讓我做些爛差事」。她繼續讓史傳德書店體現了與眾不同的閱讀環境,讓歷史與現代的混合成為讀者的記憶。

其次,古樸與浪漫交織成史傳德的獨特氣氛,與現代書店尋求舒適、華麗裝潢的風格不同,史傳德書店保留簡陋但極具魅力的空間。這裡雖然占地極廣(四萬平方呎,約一千一百二十坪),卻擠滿了書架,使得走道極為狹窄,顧客得摩肩擦踵才能通過。

供人休息的椅子絕沒有存在的餘地,四周牆壁斑駁,照明設備是單調的老式日光燈管,書區的分類則是用紙板標示著手繪或是電腦列印出的字樣,連書架都是角鋼製的,總之一切從簡。屋頂雖有巨型電扇,但是夏天在這裡待上幾小時,包管你熱得滿頭大汗;當然空氣也好不到哪裡去。

這樣的環境聽起來的確不怎麼吸引人,但是每天卻有眾多顧客氣定神閒地到此看書、買書與賣書。書店裡的顧客不乏名人、愛書人,或翻書、或沉思,讓這個空間更添人文氣息。

這裡的二手書種類繁多,甚至有絕版書、精美珍本,以及接近全新的樣書,書價十分親民。傳承三代的執著與經營智慧,造就史傳德書店的成功,換言之,並不是來自於書店豐富的藏書,而是來自於三代書店經營者的用心與熱情。

在史傳德,經常可看到名人出沒。例如作家索爾.貝婁、電視新聞主播湯姆.布羅卡、服裝設計師卡文.克萊、演員李察.基爾、湯姆.克魯斯、茱莉亞.羅勃茲等都是這裡的顧客。

雖然大多數書店都不斷革新,但史傳德一直堅持而立,成為紐約文化景觀之一。書店不只是書店,而是承載著記憶、文化與溫暖的空間,使它存在難以取代的價值。正如鍾芳玲所說,書店讓我們在翻閱的過程之中與世界相遇。

「最美書店」不只美在空間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是唐朝柳宗元的一句話,不僅適用於山水,也同樣適用於書店。一家書店是否「美」? 可能與建築風格或藏書量有關,但更重要的是與人們如何參與其中,在此空間中創造記憶與文化息息相關。

以被封為「日本第一美」的代官山「蔦屋書店」來說,二○一一年開幕,一共有三棟兩層樓的書店主體建築物,分別為一號館、二號館和三號館,由一條「雜誌大道」連接起來,每一棟都有不同類型的書及獨特的設計風格。負責建築設計的 Klein Dytham Architecture 以玻璃纖維等特殊材質,打造數以萬計個 T 字,拼湊設計成為蔦屋書店的建築外牆面。

蔦屋書店的美,在於它的動態設計,讓顧客在閱讀與生活之間找到完美平衡。「最美書店」之於蔦屋,是善用空間規畫。其動線設計的能力,讓消費者來到店內能沉浸在各種生活商品,打造無縫感受,提升消費意願,這是電子商務時代難以取代的價值。其次,展現店面空間創新力,使得集客力及店面多變,一方面打造驚喜感,另一面又能融入書籍區域,讓消費者徜徉在咖啡和書籍中。

蔦屋書店複合性商城與代官山高級生活圈融和,與史傳德書店隸屬不同的文化氛圍,平行時空裡不同的愛書人,可體會不一樣的五感六覺。但相同的是,它們都提供愛書者靜謐而不受打擾的怡然空間。

與此相較,葡萄牙的萊羅書店(Livraria Lello)則以其華麗著稱。這家書店創建於一八八一年,有哥德式柱子、彩繪玻璃、吊燈以及曲線形旋轉樓梯。據報導,《哈利波特》作者 J.K.羅琳(J.K. Rowling)曾常在此書店流連,甚至書中魔法學校「霍格華茲」的靈感便來自此。這讓萊羅書店也成為遊人朝聖之地。

從二手書店的書香氣息,到現代複合式書店的生活提案;從百年書店的歷程厚度,到文化目標的震撼,最美的書店,從來不是建築,而是它與人之間的互動。

萊羅書店憑著內部華麗的裝潢、鮮豔的色彩與獨特的建築設計,使得國際觀光客絡繹不絕,然而盛名之累,吸引太多不買書只想拍照的人,讓店家不勝其擾。洶湧人潮破壞了逛書店及閱讀者的閒情逸致,其獨樹一幟的美,雖具有地標性,又有主題性,只是冗長的排隊時間,消磨了不少想靜靜品味的身心。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正印證最美書店的附加價值,可以是建築、是主題定位、是獨一無二的藏書、是歷史或當代名人加持,然而不可或缺的是,一群共襄盛舉而不媚俗的愛書人、知音者。這些書店旨在「美」,並非因為裝潢華麗,而是因為它們的藏書、店主、顧客共同構建了一種文化,一種讓愛書人心馳神往的氣息。

摘自《理想的讀本.國文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