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振藩
早年讀金庸的武俠小說,最愛《笑傲江湖》,其中這麼一段,一直長留我心。云:「走進一間飯店,湖北最出名的點心是豆皮,以豆粉製成粉皮,裹以菜餚,甚是可口。令狐沖連盡三大碟,付帳出門。」寫得酣暢淋漓,望之朵頤生津。
豆皮歷史悠久,唐代即已問世,其原先的製法,為豆、米混合磨漿,調製以成食品。每屆嚴冬農閒時,荊楚農民製此而食,已經成為習俗。其後漸由農村進入城市,發展而成為市肆食品,頗受群眾歡迎。
公元一九二八年,漢口幫會頭目曾厚城,名號極為響亮,人稱「通城老吆」,他在大智路選址設店,掛上「老通城酒店」招牌,正式經營豆皮小吃,好惡呈兩極化。抗日戰爭爆發,舉家避往重慶,等到勝利後再搬回漢口,以原字號復業,聘外號「豆皮大王」的高金安師傅掌杓。
在他精心細作下,豆皮質量提升,並改進其餡料,內有鮮肉、鮮蛋、鮮蝦仁,故有「三鮮豆皮」之譽。其後更在餡料中配以冬菇、玉蘭片等,收效甚好,食者日眾,凡到武漢者,莫不慕名品享。
毛澤東在一九五八年視察武漢時,曾嘗到此尤物,更加聲名大噪。之後又來三次,均由高金安及「豆皮二王」曾延林分別掌廚,大獲好評。是以黨中央的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董必武等接踵而至,北朝鮮的金日成將軍和柬埔寨西哈魯克親王等人,亦經安排品嘗,留下傳奇篇章。
為了滿足各方需求,「老通城」銳意提高豆皮質量,在操作上嚴把三關(選料、磨漿、火候),務必做到皮薄、漿清、火功正,具有油勻、料全、內軟、外脆的特點。而除了夙負盛名的「三鮮豆皮」外,另開發多款風味,包括三丁豆皮、什錦豆皮、素油豆皮、雙冬豆皮和甜食豆皮等二十餘個品種,甚至集思廣益增設豆皮筵席,蜚聲國際,播譽四海。
我久慕豆皮之名,一直無法品評。一湖北籍大姐,燒得一手好菜,蒸食尤極擅長。某次邀宴同仁,我之前曾和她聊天,提及江漢地區的「沔陽三蒸」和「竟陵三蒸」時,我說得眉飛色舞,她即微笑說:「半仙(我因會看相算命,故有此外號),你吃過這些嗎?改天我親操刀俎,請你把評指教。」我聞言大喜,一直期待這天早些到來。
事實上,這兩處的三蒸,皆為待客盛饌,流行三楚地區。前者「無菜不蒸」,除了葷食,主要是蒸米圓和各式蔬果,或拌米粉蒸製,亦有直接蒸者;有人別開生面,把魚、肉、青菜「三味一甑」合蒸,融合三味,頗具特色。後者雖為家常便菜,也能登席薦餐,以「鮮、滾、爛」著稱。此次十人共享,內有米圓(下墊南瓜)及清蒸黃芽白,美味紛呈,吃得不亦樂乎。
然而,最令我驚豔的,居然是她由雙冬料(冬菇、冬筍)再加青豆、玉米粒而成的素餡豆皮。豆皮塗蛋液後,先切小方塊,用油兩面煎成。望之油亮金黃,入口皮薄酥脆,餡心鮮醇帶爽,軟柔且潤,適口充腸,罕出其右。連盡數塊,心滿意足。
大姐在席間說,豆皮尚可製成豆絲,經切絲晒乾,加味料或煮或炒;也能磨粉烙餅,裹以熟糯米、蔥花,做成小點食用。聞有如此妙品,不禁心嚮往之,盼望如願一品。